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
北风接着吹。
月亮才不稀得凡人世界的悲喜。多少亿年了,也就人类幻想幻想嫦娥和玉兔,哦,还有个砍桂花树,喝桂花酒的吴刚。赵远龙拍了拍额角,忍住抓头皮的手爪。
“郑小郎考科举路还远,明年先考童生试试吧。”
“姐夫,你可有正经的营生帮我举荐举荐?”小舅子没了工作,媳妇这一关过不去。他的毛笔字可丑,没正经上过私塾。
古代人读书也是有钱人家的小孩才有机会。穷人家连笔墨纸砚都买不起。哪有什么“穷文富武”。穷就是原罪,失去了所有上升的通道。农民伯伯天天对着大地,辛苦一年收入那几两银子只够喂饱家里人。
能够上的起学,要么是家学渊源。比如宋代的欧阳修,范仲淹等等人吧。就算他们没有族学,也有一个有知识、有远见的亲娘教导。能娶到这样女子的家庭本身会差吗?门当户对可不是现代社会创造的。
隋唐以前世家门阀垄断上层,隋唐开科举,穷人就真的能起于布衣之间?别想了。千万不要低估阶级沉重的枷锁。无数事实证明了鄙视链的存在。即便开明如唐代,商贾家庭出身的李白也没有踏上他所野望的官场。有钱都不一定能办成的事,凭什么没钱都能办得成?
隋唐之后有科举,想要涉足官场,进入帝国的权力圈子?家里不是地主豪绅也至少得是个富足的自耕农,还得拉扯一下家学渊源,祖上多少代是某某。比照那位大耳贼刘备一句“中山靖王之后”吧,谁想提干谁就懂。所以说占人口总数九成五以上的佃农、贫农可没有机会。固化的阶层观念就能压倒人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还有一句:挑粪工的最大愿望就是他能有一根金扁担!这些俚俗话语说尽了人间真相。
最后一个方面。得益于中华文明的千百年沉淀,还有巨大的人口基数,总有一些聪明、睿智的人跳出原来的圈子。这些人进入了上一个阶层后,结果也会和早已存在的上层妥协。可能他们多知道些民生的疾苦,在位时为穷人们做出贡献,历史永远记得那些名字。治乱兴衰,王朝更迭,统治与被统治者间被必然的社会运行规律左右,陷入一种生死循环。千年以来的封建矛盾无药可救,无人能解。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感谢大唐君王们的开明,留存下士大夫对于真实社会的哀叹。
最后的最后,为啥说乱世出豪杰?只有大家一起光脚板,在末世里拉低、抹平了上层对于底层的优势,才会有一批枭雄脱颖而出。还得是我们这中华人口基数足够大,淘尽英雄人物。一将成名万骨枯!无数底层人抬举上来的金光耀眼人物,对农民大起义妥协退让,出台些安民利市的政策,就成千古明君了。悲哀的是,这些最后造反成功的人似乎平民只有一位明太祖。这位前朝天选之人,数十年间练成了军事计谋无双,驭人于股掌之间,智慧残暴集诸于一身的本事。最终他才得以登极大宝。
嗨!流芳百世吸引力真要命,要不然乱世中总有这么多人要抢第一名宝座。远的不说,近的就有一位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传说。还是这句话:造反有风险,小命须谨慎。
赵远龙自顾不暇,哪里有什么介绍给小舅子的美差?有这种好事,还能让着小舅子?没看见太平天国轰轰烈烈的造反事业最后一败涂地?给乌程留下多大的烂摊子。要不顺带着找找包工头的活,搞些城建项目?战后重建,想的到的满地机会一大把。他思忖这个建筑承包商的新事业许久了,也就纸上谈兵。小事干脆,大事缓办。赵远龙的行动力因事而异,办与不办之间反复横跳。
他顺口答应下小舅子的请托,把人送出了四处漏风的破房子。该说不说,自家的房子还没修。钱呐你这杀人不眨眼的刀!
小舅子回头看看房子:“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