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卷就是突出了一个“忍”字,不光汉文帝刘恒,所有人都在忍。
吴王刘濞在忍,太子刘启在忍,朝中那些功二代们也在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这一卷就比较压抑,因为文帝一朝没有什么爽的事情,这一卷也就写不成爽文,这和刘恒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关。
但这本书中,因为有主角的存在,刘恒对地方的打压已经比历史上多得多,诸侯王的实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相对的刘启的削藩就更容易一些。
另外还有很多小细节,在这本书中,都较历史上做出了改变,大家可以好好发掘一下。
总之呢,这本书和历史相比,变化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也是弥补了很多的遗憾。
……
接下来回答一些大家提出的问题,另外和大家聊一聊我想说的,让大家对这一卷有个整体的理解。
1、文帝时期减免田租,先是“三十税一”,后来更是全免田租,那老百姓的负担为什么还那么重?
答:因为田税根本就不是老百姓所承担税负的全部,甚至连大头都算不上。
秦汉时期所收的税赋,田税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是人头税,另外还有一些苛捐杂税等等。
老百姓要承担很严重的人头税,许多苛捐杂税更是层出不穷,过桥要交过桥费,过年过节要交税,另外老百姓每年还要服一定的徭役,这都是压在老百姓身上的负担。
汉文帝刘恒全免的了田租,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减免了人头税,已经算是对百姓很好的皇帝了,能做到这个程度的皇帝,古往今来就没几个。
但是老百姓的负担仍然很重,直到2000多年后摊丁入亩实行,将人头税摊到田亩里面收税,这才实打实的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这也是清朝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之一。
当然还是那句话,雍正摊丁入亩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真正为了百姓,但也是实打实的让百姓受到了惠及,相对来说也是一个好皇帝。
2、都说窦漪房是一代贤后,但为什么目前为止,都看不出来我这本书里窦漪房贤的形象?
答:因为历史上的窦漪房本来就是一个功过参半的人。
受汉文帝的影响,她也确实很节俭,刘恒衣服总是缝缝补补,那都是窦漪房做的。
而且即便后来眼睛看不到了,窦漪房仍然坚持采桑养蚕,以身作则。
另外,她把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刘恒忙完朝政后,不用每天操心这些乱七八糟的后宫争宠事宜,这都是窦漪房的功劳。
但她有着天生性格上的缺陷,而且很小女人气,记仇又护短。
她从小就不喜欢大儿子刘启,偏心小儿子刘武,每次赏赐刘武的金银都数不胜数,还纵容刘武在封地内大兴土木。
正是因为备受宠爱,刘武才愈发嚣张跋扈,最后兄弟二人闹得不欢而散。
她还鼓动刘启册立刘武为皇太弟,将刘武的野心不断放大。
后来刘武死后,她还绝食大闹,在公共场合大骂刘启,说是刘启害死了自己的亲弟弟,最后搞得刘启也郁郁而终。
另外,她还公报私仇冤杀郅都,在朝中大肆提拔亲戚,暗害周亚夫、挑拨周亚夫和汉景帝的关系,发动政变废除了武帝前期的新政,将和新政有关的人员全部杀害,这其中不乏许多忠臣良将。
总结来说,她是个功过参半的人物,而且是属于过大于功的那种。
3、其实本卷中一直暗藏着三条矛盾线,大家仔细看就能发现。
这三条矛盾线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矛盾线,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
一是刘恒和群臣之间的矛盾线,主要体现了刘恒的成长过程,刘恒从傀儡、到打平、再到彻底控制群臣,这是一条很明显的矛盾线,一直贯穿本卷始终。
二是刘恒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齐、吴两个诸侯国。
齐国、吴国和刘恒都是有深仇大恨的,一个是出力最多没坐上皇位,最后被一分为七;一个是死了儿子又被疯狂压制,被朝廷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其实这条矛盾线贯穿整个封建史,实质上就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越积越大,早晚都要解决。
三是汉朝和匈奴之间的矛盾线,历史上文帝一朝,和匈奴爆发的战争数不胜数,大规模的主要有文中介绍的四个,其他小规模的加起来得有万余次。
刘恒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就是为了休养生息,为儿孙做准备。
汉朝和匈奴之间打了四次大规模的战役,虽然都是防守战,但打的都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