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衍读完,一口浊气长吁而出,起身站于书房门外,举目望向远处的天,他深知这一封讨封谏书入朝后,会带起多大的波澜。
周衍就这样静静地站着,直到远处的台阶下出现了刘元修与于南祖等人的身影
周衍的目光穿越了冬日的寒风,落在了远处缓缓走来的刘元修与于南祖等人身上。他们的步伐坚定,似乎每一步都踏在了北凉未来的脉搏上。周衍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同伴的信任,也是对即将展开的行动的坚定信念。
“王爷,谏书已备,何时呈递?”刘元修走至周衍身旁,低声问道。他的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周衍微微一笑,目光依旧远眺,仿佛在寻找着什么答案。“待年节过后,朝野皆欢之时,便是最佳时机。我们不仅要让陛下看到北凉的决心,更要让全天下的百姓知道,冀北,是大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们周家子孙誓死守护的土地。我想即便是吴杰与赵遂心有不甘,也没什么阻挡的理由,到时候以吾师与王司徒的帮助,此事可成”
于南祖上前一步,拱手道:“王爷所言极是,北凉虽远,但心系皇城,愿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解难。此谏书若能得陛下恩准,北凉定能焕然一新,成为大周北方的坚固屏障。不管是吴杰还是赵遂,他们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大周的安宁是必然不可废的,越是安稳的大周,才是对他们最有利的”
周衍点了点头,目光收回,落在了手中的讨封谏书上。这份谏书,不仅是他对北凉未来的规划,更是他对先帝、对陛下、对北地百姓的一份承诺。他轻轻抚过书简,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与希望。
“先生,南祖,你二人深知北凉之困,也知我之心。此番讨封,非为一己之私,乃是为了北凉的未来,为了大周的安宁。可这一封谏书入朝,我们就有了逼供的嫌疑,也许多年之后,我们就是后人口中的乱臣贼子,你们可愿与我共担此任?”
刘元修与于南祖相视一笑,齐声答道:“愿与王爷共进退,誓死守护北凉,扞卫大周。”
周衍心中一暖,他深知,有了这样的同伴,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们都能携手共渡。他微微颔首,示意二人退下,自己则再次陷入了沉思。
年节将至,北凉的街头巷尾洋溢着节日的气氛。然而,在周衍的心中,却无法完全沉浸在这份喜悦之中。他深知,讨封谏书的呈递,将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北凉未来的关键所在。
夜幕降临,周衍独自坐在书房中,烛光摇曳,映照着他凝重的面容。他再次拿起讨封谏书,一字一句地细读起来。每读一句,他的心中便多一份坚定,也多一份忧虑。他知道,这封谏书一旦呈递,便再无回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