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方面,某主要说两个。一是桂阳郡,可以发展冶铁业。二是长沙郡,可以发展陶瓷业。”
“接下来,某具体说一下。”
糜竺清了清嗓子,继续道:“桂阳郡方面,耒阳县、便县等地有矿脉。在铁矿产地附近建设大型冶铁作坊。作坊内配备先进的冶炼设备,如高炉、鼓风设备等。预计用五年的时间,达到年产量三百万斤左右。”
“三百万斤?”刘忻有些惊讶。
糜竺点点头,道:“可能有些同僚不清楚,目前吾等技术条件,一座高炉,日的产量大概在三千五百斤左右。当然桂阳那边的情况不如成都这边,产量肯定会降低,但是以桂阳的铁矿产量来看,足以支撑吾等建立建立十到十五个高炉,年产量三百万斤还是保守的说法。”
“主要还是目前桂阳的铁矿开采处于半停滞状态,想要恢复到之前的产量,需要大量人手以及熟练的工人。不然的话产量肯定是能跟上成都这边的。”
“继续说一说长沙郡的陶瓷业吧。”刘平摆了摆手,让糜竺继续说。
“喏!”
糜竺整理了一下思路,又开口说道:“在醴陵县、临湘县等地有非常优质陶土和瓷土可供开采。在原料产地和交通便利的地区建设陶瓷窑厂若干座。窑厂采用龙窑和馒头窑技术,提高陶瓷烧制质量和产量。”
所谓龙窑和馒头窑其实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了。
龙窑最早可追溯至商代,在东汉时期的南方已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因其依山坡而建,状若卧龙得名。长沙郡多丘陵山地,为龙窑建造提供了便利地形条件。龙窑一般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构成 。
窑头设有单独火膛,位置最低,点火后,窑工从两侧窑门向火膛投柴。窑室是放置陶坯的主体部分,窑尾则有烟囱,地势最高。利用烟囱形成的吸力,火焰自然上升,流经窑室中的陶坯。
其长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像在一些产区,常见的龙窑可能长达二三十米。这种结构使得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能充分利用热能。以烧制陶瓷大器的龙窑为例,一次装烧量颇为可观,能放置大量不同规格的陶坯,极大满足当时社会对陶瓷产品的需求。
而且,龙窑升温速度快,烧制时间最快仅需三十个小时,温度可达 1170 度至 1300 度之间,适合烧制坯胎较薄、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这对长沙郡发展以青瓷为主的陶瓷业极为有利 。
馒头窑大约出现于西周晚期,在北方地区流行,不过在东汉时期,南方部分地区也有使用。它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多在生土层掏挖修制或以坯、砖砌筑而成。整体形状类似馒头,故而得名。一般长约 2.7 米,宽约 4.2 米,高约 5 米以上。
馒头窑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最后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进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属于 “半倒焰” 式窑。这种火焰走向延长了火焰在窑室内流动的路线和时间,能充分利用热能,且可以控制温度和气氛,烧成温度可达 1300℃左右 。
其优势在于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焙烧胎体厚重、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 。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升温、降温都比较慢,烧成时间相对较长,且窑内温度前后、上下分布不够均匀,容易导致烧制出的瓷器质量参差不齐,次品率相对较高 。
在长沙郡发展陶瓷业时,可根据不同陶瓷产品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窑炉技术。若要烧制胎体轻薄、釉色淡雅的青瓷,龙窑技术更为适宜,能快速升温烧制,保证青瓷的品质;若要烧制一些胎体厚重、釉料特殊的陶瓷制品,馒头窑的控温与保湿优势则可发挥作用,提升产品质量 。
接下来糜竺又说了一下一些其他的想法作为补充,然后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依照惯例,众人就糜竺所呈的方案展开了一番热烈探讨。一番权衡之后,大家一致认定,糜竺的想法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虽说相较于张既那考虑周全、逻辑缜密的构思,糜竺的方案在细节完善度上稍显逊色,但从整体架构来看,不乏创新思维,且具备较高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