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多事之年

经过朝中百官长时间的讨论,仍然没有一个让乾隆满意的结果。乾隆被吵得头昏眼花,大怒道:“住口!”

短暂的寂静之后,乾隆大声喊道:“刘墉!刘墉何在?”

“哎!草民……草民在这儿呢!”刘墉应声从文武百官最后的犄角旮旯里站了出来。

乾隆说道:“你说说,这征缅之战该如何是好?”

“草民……”还没等刘墉的“草民”二字说完,乾隆就怒目而视地打断了他的话:“别再装了!什么草民草民的!你再小也是个九品吧?还吃着国家俸禄!说说这征缅之战!”

“草……啊不,微臣遵旨!”刘墉继续说道,“以刘墉看来,打有打的好处,和有和的弊端。”

刘墉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这打,如果胜了,则可一劳永逸,再无南疆之患;如果难能取胜,则以打促和,对我大清也是有好处的。最起码让缅甸人知道,大清王朝不是那么好惹的!今后他们再想犯我边境,或许也得考虑再三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啊哈!刘墉啊,你对此事的看法倒是很独特!”乾隆的声音突然提高了两倍,朝堂上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刘墉身上。

刘墉定了定神,向前一步,拱手继续说道:“陛下,微臣以为征缅之事,亦不可不慎重。前次战事虽未成功,让我大清国损兵折将,但也让我们知晓了缅方的实力与战场的艰难。如今若要再次兴兵,粮草筹备、军队调度需得更加周全。臣建议,可先派遣得力之人深入边境,刺探缅方军情,了解他们的最新部署与动态,再做定夺。同时,对于边疆百姓,需妥善安抚,避免因战事而扰乱民生。”

乾隆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道:“刘墉所言,倒也有理。众卿可再商议商议。”

这时,一位年轻的将领站了出来:“陛下,臣愿领军出征,定要踏平缅甸,扬我大清国威!”此人正是刚崭露头角的海兰察。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无畏与果敢。

刘墉看了看海兰察,心中暗忖,这海兰察虽是一员猛将,但征缅之战,绝非仅靠勇猛便可取胜。他不禁开口道:“海将军年轻力壮、勇气可嘉,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还需从长计议。”

海兰察微微皱眉,心中虽对刘墉的话有些不以为然,但碍于朝堂规矩,还是比较恭敬地回应:“刘大人所言乃涨他人之势、灭自家威风。按照你刘墉的话,那战机稍纵即逝。若一味拖延,恐怕错失良机。”

别看刘墉这时官小卑微,可他绝不委曲求全。立刻反驳道:“难道海将军的能力、经验,对战场的洞察力比明瑞将军高出许多了?明瑞将军已经以身殉国了,难道海将军想步其后尘不成?”

“大胆刘墉!一个小小的九品芝麻官,也敢对本将军说三道四?”海兰察这时有点怒发冲冠,大有要和刘墉大干一场的架势。

“住口!是朕让刘墉参与朝政讨论的。朕觉得刘墉说的有道理!”乾隆这是开了口,海兰察这才收敛住自己的失态。

朝堂上再次陷入争论,乾隆静静地听着,心中却在权衡各方利弊。今日的朝会,就这样毫无结果地结束了。

而此时,远在迪化的纪晓岚,也听闻了朝廷即将再次征缅的消息。他在军营中,望着远方,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此次战事能够顺利,也盼望着自己有朝一日能重回朝堂,为大清国尽一份心、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