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补充道:“我们还应该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南大光电愿意出资2000万元,支持星城大学建立半导体材料联合实验室。”
李一凡明确了各方面意见,当场决定:“一是成立星城半导体产学研联盟,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二是设立半导体产业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卡脖子’攻克技术关;三是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和实验室研发中心,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
回到市委办公室,李一凡收到了一条来自四九城的重要消息:国家科技部将决定中微公司的14纳米和7纳米光刻机项目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供50亿元的专项支持。这一消息令李一凡欣喜若狂,这意味着中微公司的光刻机研发将获得国家方面的大力支持。
当晚,李一凡在家中与林允儿分享了这一天的收获。
“今天是个好日子,”李一凡笑着说,“‘星辰一号’正式量产,国家科技部将中微公司项目列为重大专项,半导体产业学院揭牌,一系列好消息接踵而至。”
小主,
林允儿微笑着给他倒了一杯茶:“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记得你刚来星城市任职时,大夏的半导体产业处于萌芽。现在,星城已经成为产业的重要基地,这是你的政绩。”
李一凡摇摇头:“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功绩,而是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像卫国团队这样的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条件,选择在大夏追求科技理想,正是他们的奉献,成就了今天的突破。”
他望向窗外的星空,语气坚定:“我们的目标还远未实现。14nm、7nm甚至更先进的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持续投入、集中力量,大夏的半导体产业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实现自立自强。”
第二天,李一凡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星城半导体产业发展五年规划》。规划提出了“一核两翼”的发展战略:以集成电路制造为核心,以装备材料和芯片设计为两翼,构建完整的半导体产业生态系统。
规划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星城半导体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形成以中微公司为代表的装备领军企业,以南大光电为代表的材料龙头企业,以及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
新闻发布会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星辰一号”光刻机量产的重大意义,称其为“中国产业半导体自主创新的里程碑”。《纽约时报》则以“大夏在芯片装备领域取得突破”为题,分析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对全球科技格局的影响。
发布会结束后,李一凡与几家国际知名媒体的记者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当被问及大夏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时,李一凡坦率地回答:“最大的挑战是技术积累不足和人才日益匮乏。半导体产业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行业,我们起步较晚,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但我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开放合作,大夏的半导体产业明年必将迎来新的惊喜。”
一位美国记者尖锐地探讨:“有观点认为,大夏的技术进步依赖于‘拿来主义’和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您如何回应?”
李一凡神色坚决:“这种观点是对大夏科技创新的严重误解。以‘星辰一??号’光刻机为例,它采用了完全自主的技术路线,拥有数百项原创专利。大夏尊重知识产权,也鼓励自主创新。我们欢迎国际合作,但接受技术保障和不公平待遇。科技创新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是成为地缘政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