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一战爆发与局势走向:奥匈帝国宣战引发连锁反应

从一开始,施里芬就一直警惕着两线作战的局面,在指挥帝国军队时,也预留了一定数量的预备役部队。一听到奥斯曼帝国陷入破产危机的消息,他就立刻赶到柏林皇宫,扩大了征兵令。与俄罗斯的战争,意味着要面对其广袤领土和庞大人口,德国也必须赌上国运。

“为什么呢?”皇帝疑惑地问道,《互不侵犯条约》仍在生效,俄罗斯似乎也没有立即撕毁条约的打算,而奥匈帝国正拿着最后通牒,只等德国的开战许可。柏林皇宫当下并不需要立刻投入战争。

“在德国完成战争准备之前,尽量拖延战争的策略不是更好吗?”首相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陛下。”施里芬坚定地低下头,说道,“俄罗斯现在不宣战,并非是不想打仗,而是在等着看德国兵力分散,坐收渔利。”

“一旦德国在西线分散兵力,他们就会趁机进攻?”皇帝追问道。

“从一开始,《互不侵犯条约》就是怀着不纯意图签订的条约,不是吗?”施里芬深信不疑,他认为俄罗斯在等待德国最虚弱的时机发动攻击。

既然如此,趁德国现在状态最佳,先对俄罗斯发动攻击,可能是更明智的战略。

美国这个变量的影响太大了,俄罗斯能实现这样的工业化,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支持。

“战争迟早会爆发,最好在最有利的形势下开启。只是……”施里芬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

在场的部长们都明白他担忧的原因,他们担心的既不是俄罗斯,也不是其军队,而是更可怕的存在。

“很快就要到冬天了。冬季的冻土期过去后,春天的泥泞期就会到来,整个战场会变成一片泥沼。此时开战,自然条件极为不利。”施里芬无奈地说道。

真是要命,会议室里响起阵阵叹息。德国现在的选择将决定战争的走向,不能让俄罗斯主导战争的开启,德国必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否则被他们牵着走,就只能在两线战场上疲于奔命。

“唉……”皇帝紧紧握住了手中的雪茄,心中满是纠结。

柏林皇宫虽倾向于战争,但也深知冻土期和泥泞期的可怕。西伯利亚的冻土期会让人冷到骨子里,而春天的泥泞期,温暖的气候会让冻结的土地融化,形成无尽的泥沼。

在这种环境下,机动性极差,一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甚至没顶。

不过外交大臣提出了一点:“但俄罗斯军队的情况不也一样吗?虽然他们比我们更适应,但他们也必然会受到冻土期和泥泞期的巨大影响。”

“这话说得没错。”施里芬也表示认同,“可以立即将第8集团军调往东普鲁士方向。会议结束后,我会马上下达调动命令。”

皇帝清了清嗓子,压低声音说:“允许开战。外交部批准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并立即准备宣战书,随时准备发给俄罗斯!”

轰!开战的命令下达了。

“先发制人。”施里芬坚定地说道。

>>> 战争爆发与各方动态

[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

[绝不可能达成的最后条款,塞尔维亚的强硬拒绝,巴尔干半岛各国被卷入战争。]

[奥匈帝国宣战。]

最后通牒被拒绝了,奥匈帝国随即宣战,并在包围圈的战线上调动军队。塞尔维亚也没有坐以待毙,事件发生后,就通过总动员令迅速集结兵力。在德国批准最后通牒的这段时间里,塞尔维亚争取到了一些时间。

[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全欧洲的国家根据自身利益,开始在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摇摆。阵营分明,各国相互宣战,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少爷,谢尔盖·维特总理发来消息,表达了感谢。”詹姆斯走进房间,向杜鲁门汇报。

谢尔盖·维特,他曾是俄罗斯的财政部长,在救助资金启动并实行总理制后,成为俄罗斯的杰出总理。

“是因为允许开战这件事吗?”杜鲁门抬起头,问道。

“是的,看来俄罗斯也认为时机差不多成熟了。他们似乎打算从战争赔款中狠狠捞一笔。”詹姆斯回答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样啊。”杜鲁门把报纸扔在桌上,看着报纸上[破裂的《互不侵犯条约》]的标题,说道,“没办法,是德国先挑起战争的。从谢尔盖·维特总理的立场来看,也只能参战了。”

[德国宣战。]

[俄罗斯进入总动员令。紧急通过铁路运输,大量军队被送往广阔的东部战线。]

[谢尔盖·维特总理表示:“俄罗斯是伟大的,必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

“据说俄罗斯陆军总司令部首先动员了80万大军。得益于救助资金时期铺设的铁路环境,铁路运输速度大大提高,他们对此很满意。”詹姆斯继续汇报着。

俄罗斯西部,以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为中心展开的大规模铁路网延伸到了俄罗斯统治下的乌克兰地区,军队机动性开始大幅提升。

“还好不是在泥泞期开战。要是在春天开战,铁路环境也会变得一团糟。”杜鲁门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