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英国航空困境:制空权丧失下陆军航空队的挣扎组建

但他对英国陆军拥有指挥权,且一直悉心筹备陆军航空队。

陆军航空队的军官团队也很敬重霍尔丹,而且霍尔丹对航空也有所研究,与他们沟通起来也颇为顺畅,大家对此很满意。

最重要的是,由于这属于机密事务,陆军航空队一直人员短缺,多一个人都是好的。

“目前运送到储存库的飞艇有几艘?”

“总共五艘。但目前还有两艘在组装中。有三艘可以随时投入使用。”

“两艘什么时候能组装完成?”

“用不了几天。而且飞艇物资还会持续运来。”

“那就好。”

目前只要有能用于侦察的飞艇就行。

三艘的话,用于侦察并派遣到各地的数量已经足够。

“德国陆军航空队按照固定路线和时间飞行,这真是万幸。”

德国完全按照精心制定的时间表来运营飞艇编队。

最初几个月,飞行安排并不规律,但察觉到英国有组建航空队的苗头后,就逐渐模式化了。

德国也不能浪费资源,所以制定了日常飞行计划,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多亏如此,德国陆军航空队的航线和时间表早已被掌握。

“侦察队只要避开这些航线,就能顺利执行任务,所以不用担心。只要侦察成功,获取气象信息,轰炸柏林就不再是梦。”

当下。

德国陆军航空队的飞艇数量已超过150艘。

英国上空始终有齐柏林飞艇编队盘旋,民众时刻生活在不知何时会遭受轰炸的恐惧之中。

“我们要扭转局势。

只要一切顺利。

倘若英国陆军航空队能顺利完成侦察并投入运营,局势必将发生转变。”

“先小规模运营吧。趁德国还没察觉,获取航海信息和气象信息。”

天空就如同空气的海洋。

海洋中有洋流,天空中则有气流。

掌握气象信息并规划航线,是侦察队的主要任务。

即便开辟了航线,仍有无数齐柏林飞艇因遭遇气流而坠毁。

已有三十多艘飞艇因此坠落,甚至还有坠入市中心引发大爆炸的情况。

大多数时候,飞艇都是坠入大海。

北海和多佛海峡。

当下这里是飞艇的最大墓地。

“要是遭遇暴风雨,那就全完了。”

在弥漫着紧张气氛的本部办公室里,霍尔丹咽了口唾沫。

>>>

华盛顿特区。

美国财政部。

通过美国大使馆,杜鲁门大致了解了英国的航空力量。

美国大使馆为何能知晓这些呢?

因为情报部门将几位被派遣的美国飞行员发展成了协助人员。

在美国大使馆担任外交官的情报部门工作人员,接收他们发来的信息后,再传回美国本土。

“我们确实掌握着德国的气象信息。”

不可能不了解德国的气象信息。

航线数据、航海数据、气象数据,全都收集在美国航空产业园区的机密信息库中。

只不过,这些信息由陆军情报机关、海军情报机关、国务院情报机关、财政部情报机关携手严密守护。

“但我们没有义务提供给他们。”

没有理由把信息交给英国。

我们始终保持强硬态度,毫不客气地拒绝。

心里想着,你们倒霉才好呢。

甚至还故意推迟了战斗机的交付日期。

战斗机还未到投入使用的时候。

“部长先生,根据我们的气象观测设备监测,在多佛海峡和北海海域多次观测到气流异常。无线电不断传来相关信息。”

海洋气象信息。

即便到了20世纪初,海洋气象信息仍是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即便能够预测,也只能预测极短时间内的情况,而且准确率还不高。

英国最早在19世纪中叶才开始发布海洋气象预警。

而且,关于海洋气象的信息,大多由英国皇家海军掌握。

但有个小问题。

这些海洋气象观测信息,完全是从海军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暴风雨何时来袭之类的信息,对空军来说同样重要。

但对于首次运营飞艇,且没有本国飞行员的英国而言,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海洋气象信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飞艇一旦遭遇气流,通常会直接坠毁。

“观测到气流异常……这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杜鲁门没太当回事。

反正英国空军即便运气好,也只有一次对德国发动突袭的机会。

齐柏林飞艇编队在天空成群结队,一旦被发现,就全完了。

仅靠飞艇,英国空军存在局限性。

失败也好。

成功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