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美联储加息风暴:150 基点的疯狂决策与全球金融动荡
[美联储:“即便会带来些许痛苦,也要为抑制通胀而实行紧缩政策。”]
[从复苏走向上涨的纽约股市,因美联储的声明而踌躇不前。]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美联储将在本次FOMC会议上,就抑制通胀展开‘严肃’讨论,不再心慈手软。”]
——《泰晤士报》(The Times)
距离下一次FOMC会议不足两周之际。
美联储的高层们虽尽量保持沉默,但潜藏在底层的不祥警告绝非虚张声势。
当天,纽约股市瞬间受挫,以道琼斯指数下跌3%收盘。
[美联储主席莱曼:“大幅加息只是预告,真正的意图尚未显现。如果通胀得不到控制,我们已做好采取更激进姿态的准备。”]
[美国财政部发言人:“这种痛苦是必要的。若通胀持续得不到控制,将迎来同等程度的恐慌与崩溃。”]
[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会,开始讨论重新引入熔断机制。纽约股市为应对类似冲击做准备。]
[“恐慌正在袭来。”,瑟瑟发抖的投资者与纽约股市冻结的氛围。]
[“不要与美联储作对。”,JP摩根行长对美联储的这句警告。]
——《泰晤士报》(The Times)
全世界都高度关注。
美联储的高利率政策,已不仅是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而是全球性的经济问题。
利率问题关乎国际金融秩序的调整。
各国央行密切关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行动,开始制定应对策略并收集相关信息。
“这很危险。”
约翰·巴林(John Baring)。
他是巴林家族的一员,也是一位刚被巴林银行排挤出来、处境尴尬的金融人士,目前担任英格兰银行的董事。
自1898年起,他就担任英格兰银行董事一职,在英格兰银行董事会中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与原历史不同,1890年危机中摇摇欲坠的巴林银行,其主导权被英国首相办公室夺走,约翰·巴林虽对现实感到无奈,但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预警,还是感到十分焦虑。
“美联储(Fed)现在的行动只是冰山一角。”
大幅加息。
仅仅上调75个基点,就已让伦敦金融城的巨头们坐立不安。
这也难怪,与连续三个月遭受电力轰炸的英国大型银行相比,美国的大型银行要安全得多。
更何况,美国大型银行因高利率政策提供了更高的存款利率。
夸张点说,要是不赶紧把钱转到美国银行,都得被金融界唾弃。
说白了,不转就是傻子。
“上次FOMC会议之后,数百万英镑流向了美国。被持续轰炸折磨得疲惫不堪的金融巨头们本就人心惶惶,恰逢美国这个中立国实施高利率政策,他们便趁机蜂拥而去。”
英格兰银行董事会(Court of Directors)。
在临时的英格兰银行大楼里,关于英国财政的讨论热烈地进行着。
约翰·巴林作为资深的英格兰银行董事,掌握着主导权,提高了音量说道。
“但美联储公开宣称,这大幅加息只是预告!仅仅一次冲击就导致数百万英镑外流,第二次冲击必将更强烈地撼动英国的经济!我们英格兰银行必须制定应对策略!”
约翰·巴林洞察了现实。
毫无疑问,美联储下一次FOMC会议之后,必将给英国的经济领域带来一场完美风暴。
英国的经济领域早已面临多重危机,只等爆发。
更何况,美国“至今”只使出了高利率政策这一招。
“难以置信吧?美联储宣称,要一直实施这种痛苦的经济折磨,直到通胀得到控制!”
虽然不清楚美联储是否真的只是为了抑制通胀才这么做,但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
如果美联储真的铁了心要搞垮英国的经济领域,那就只会变本加厉,绝不会手下留情。
“这是多么可怕又恐怖的想法!”
英格兰银行董事会一片骚动。
确实,正如约翰·巴林所说,如果美联储铁了心通过FOMC坚持高利率政策,那就意味着在通胀得到控制之前,会一直挥舞着加息这根大棒。
“目前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金融界正在被美国一点点蚕食。蒙特利尔的金融巨头们已经纷纷抛售加元,逃往华尔街。”
蒙特利尔银行。
实际上作为加拿大联邦中央银行运作的蒙特利尔银行,已发布大规模资金外流预警,蒙特利尔的金融界已进入紧急状态。
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的金融中心。
魁北克的经济功能大多集中在蒙特利尔,而且不幸的是,它是离纽约最近的城市之一。
“英国已陷入危机。战争危机和经济危机同时降临。我们英格兰银行既需要决定应对战争的经济政策,也需要决定对抗高利率政策的经济政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哐当!
英格兰银行董事会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撞开,约翰·巴林的秘书匆匆跑了进来。
约翰·巴林脸色瞬间僵住了。
原本就规定,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秘书要立即强行进入董事会会议室传达信息。
这就意味着,肯定是英国发生了不妙的事情。
他紧张起来。
——啧。
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们皱起了眉头,但看到坐着的英格兰银行行长默默不语,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约翰·巴林向行长微微点头示意,然后听秘书传达消息。
“呼……呼……董事先生。”
“先喝点水,冷静一下。把在外面听到的详细情况都说出来。”
秘书急忙将电报递给了约翰·巴林。
约翰·巴林没有慌乱,接过电报展开,试图了解当前的情况。
“这是来自英国日报《泰晤士报》(The Times)的电报。”
消息来源是可靠的。
他慢慢地从电报的开头逐字读了起来。
不能因为速读而误解内容,他边仔细读边向下看。
然而,约翰·巴林的脸色并没有放松。
“这……”
脸色变得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