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欧陆风云:美法关系下的战争走向与法国新态势

[为阻挡示威队伍子弹而牺牲的17岁奥尔良少女。]

[20世纪的圣女贞德。]

[法国在哭泣。]

[包括布列塔尼在内的法国西部省份,天主教徒间蔓延的悲痛浪潮。]

[高呼圣女贞德的示威队伍。]

[“这是上帝让我们停止内乱的旨意”,天主教示威队伍与法国政府的戏剧性和解。]

“从法国政府的角度看,运气还不错。”

[法国是一个整体。]

从这些报道上面仿佛能听到法国军队的呐喊声。

年轻人们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为了保卫祖国法国,他们在不知未来的灾难与地狱的情况下,奋勇向前。

[源源不断的报名处。如雪片般飞来的志愿参军申请书。]

[高呼圣女贞德和洛林,加入法国军队的天主教青年,一场新的宗教战争拉开帷幕。]

[天主教界的严厉声明。]

紧皱眉头的罗斯福总统一脸茫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等等,等等。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我脑子有点跟不上。奥尔良少女为阻挡示威队伍的枪击而牺牲,这事儿怎么就演变成了内乱终结和宗教战争的导火索呢?”

实在搞不明白其中的逻辑。

其他对异文化不太感兴趣的内阁成员,也都露出听不懂杜鲁门在说什么的表情。

“嗯……原因很简单。”

杜鲁门耸耸肩。

“首先,被称为奥尔良的圣女,或者说少女贞德,是说一名17岁少女为阻止内乱而死于枪击,可以看作是一种殉道,对吧?”

“哦……”

圣女贞德这样的古老故事还挺有意思。

大家似乎都来了兴趣,嘈杂声消失,所有人都身体前倾。

如果是英雄传说,那就更有趣了。

连美国内阁会议都露出成这样的表情,对圣女贞德痴迷的法国,又怎么会无动于衷呢?

法国肯定会陷入混乱,彻底疯狂。

天主教的老家伙们估计会挥舞着拐杖,甚至拿起枪。

一场内乱因为一个象征性事件而告终,法国运气真好。

“而且……”

还有更关键的一点。

“奥尔良的圣女贞德的出生地,正是那个‘洛林’。”

轰。

仿佛听到沉闷的撞击声,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至少在座的各位,没人不知道洛林的重要性。

“……偏偏是那个‘洛林’吗?”

阿尔萨斯 - 洛林,那个让法国为之疯狂、渴望收复的阿尔萨斯 - 洛林,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 - 洛林,让德军陷入苦战的阿尔萨斯 - 洛林。

这里就是奥尔良的圣女贞德的出生地。

不仅如此,奥尔良的圣女贞德所举旗帜上绣着的十字,被称为“洛林十字”,是洛林地区的象征。

“洛林十字”,奥尔良的圣女贞德的象征。

自百年战争中之后,洛林十字就成了“贞德”的象征,也是法国“爱国心”的象征。

正因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沦陷后,新成立的自由法国的国旗上,就绣着“洛林十字”,为的是唤起爱国心,以贞德之名,收复失去的领土。

这不是很讽刺吗?

象征着法国爱国心的洛林地区,如今正被德军占有。

法国民众肯定要疯了。

“法国人哪怕拼了命也要夺回洛林,这种信念让各地狂热信徒蜂拥而出,他们将不顾一切地冲向德军。”

内阁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直到这时,他们似乎才渐渐明白过来,手心开始出汗。

对法国民众来说,这场战争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战争”,而是因“宗教”引发的“圣战”。

这是好事吗?还是坏事呢?

说实话,杜鲁门也不确定。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在这个时间点,法国的“总体战”已经确定无疑。

因为20世纪的“圣女贞德”,法国天主教再次燃起热情。

显然,天主教的元老们坚信宗教能再次统治法国,他们积极煽动参战舆论,这一点也一目了然。

简直就是十字军再现,疯狂至极。

可以预见,法国军队将背负着“洛林十字”这一抵抗象征,陷入堑壕战的地狱绞肉机,他们的疯狂已经越烧越旺。

法国的爱国情怀与宗教,产生了梦幻般的组合。

宣传口号显而易见。

杜鲁门露出微笑。

“这是上帝的旨意(Deus V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