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德国下达了总动员令。”
华盛顿特区,美国财政部大楼。
情报局长猛地推开杜鲁门办公室的门,急匆匆地闯了进来,手里拿着有关德国的报道,额头上满是冷汗。
“宣战了吗?”
“还没有。”
杜鲁门拿起报纸。
[德国突袭式的总动员令。]
[准备就绪的战争机器:德国陆军常备军与后备军的征召,军团迅速集结。]
[皇帝的总动员令:德国西部工业地带进入战时状态,正转变为生产战争物资的工厂。]
[威胁欧洲大陆的一头狼。]
[宣战只是时间问题。]
[沉默的俄罗斯,战争部“暗示与德国存在某种签约可能性”。]
——《华尔街日报》(WSJ)
果然,先从总动员令开始。
德国显然时间也不充裕。
罗斯福总统再次宣布中立,如同在欧洲大陆投下了一颗巨石。
德国似乎被这突然宣布的中立搞得措手不及,陷入了兴奋之中。
他们似乎认为,只要美国不介入,收拾法国轻而易举。
“既然下达了总动员令,德国就停不下来了……”
“是的,以德国陆军的特性,一旦制定好的作战计划,会精确到火车运输时间,并且会严格执行。”
“是啊……停不下来了。”
这是德国陆军最大的弱点。
一旦启动战争程序,就无法停止。
一旦精心设计的战争机器发动起来,除非战争结束,否则不会停止运转。
不然,为什么威廉皇帝下令停止战争时,总参谋长会摇头表示不可能呢。
如果解除总动员令,德国在战争中退缩,就会出现力量空白,西部战线到处都会出现漏洞,反而可能被法国陆军吞噬。
也就是说,这实际上就是宣战的预告。
已经启动的总动员令,现在无法取消了。
“德国支付银行那边情况如何?”
一旦德国发动战争,德国西部的莱茵兰地区最为脆弱。
战争爆发的主要战场之一就是阿尔萨斯 - 洛林。
那里有众多工厂,矿产资源丰富,钢铁技术高度发达,德国的银行也在那里大量投资。
德国支付银行整合了西部众多银行,是欧洲最大的银行之一,西部各银行行长会被召集到德国支付银行的董事会,共同商讨西部银行的整体决策。
它在德国西部是不可或缺的机构,同时也涉及美国资产。
“据说德国柏林宫已经派人过来了,还有消息称德国陆军将领也会去访问。看得出他们很重视。”
“哼,法国再疯狂也不敢主动攻击吧。”
公然挑衅已经再次宣布中立的美国,无异于自杀。
法国支付银行和德国支付银行就像两颗地雷。
如果双方陆军任何一方的行动导致支付银行受损,美国肯定会帮助受损方。
法国现在处于绝对劣势。
他们多半会忍气吞声,只求别越过底线。
是罗斯福总统正像秃鹫一样盯着法国。
法国的欺骗手段似乎着实让白宫震怒。
“德国的常备军和动员能力非常出色。想必现在西部各个火车站的站台上,军用运输列车正按计划发车。”
“估计两到一个月内就会宣战。”
“不,其实已经相当于宣战了,真正的宣战声明会在进攻前紧急发布。”
事实上,这也是无奈之举。
政治问题依然存在。
无论是法国还是德国,都有极力阻止战争爆发的稳健派,要想不顾他们的阻碍推进战争,首先就得下达总动员令。
“德国下达总动员令的理由也很充分。法国的戒严军正集中在东部和首都地区,德国称国家受到了威胁。”
德国已经没有俾斯麦了。
像普法战争时,通过埃姆斯电报诱使拿破仑三世宣战的俾斯麦已不复存在。
也就是说,德国没有能洞察局势、掌控外交的天才人物了。
所以,现在看到进攻法国的绝佳机会,德国哪怕牵强附会,也要找个理由发动战争。
德国与法国的关系在普法战争后就已破裂,而且德国与法国殖民帝国不同,德国对殖民地有着强烈的执念。
这次德国肯定想趁机夺走法国所有的殖民地。
杜鲁门把报纸叠了起来。
德国的行动正一步步将欧洲大陆拖入战争。
“奥斯曼帝国也乱成一团。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因为与德国的三国同盟,估计很快也会下达总动员令。”
[动荡的欧洲大陆。]
[进入总动员的帝国们。]
[德国、法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迈向总动员的步伐。]
[奥匈帝国刺激奥斯曼帝国,俄罗斯观望。]
[沸腾的欧洲火药桶——巴尔干,正准备与奥斯曼帝国展开全面战争。]
[俄罗斯完全中立周旋,奥斯曼帝国也在考虑总动员令。]
世界正逐渐陷入战争的漩涡。
法国已经下达了总动员令,三国同盟则在观望局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贸然下达总动员令,万一出什么状况,可能会遭受巨大损失,所以他们在等待宣战的时机。
英国目前仍保持沉默。
“英法协约要是处理不当,可能会破裂吧……?”
全世界各国都在报道卷入战争的新闻,奇怪的是,关于英国的内容却很少。
这表明英国在战争问题上采取消极态度。
这也难怪。
法国实在是太能折腾了,站在英国的立场,估计也很无奈。
关系稍微亲近点的英国财政大臣罗伯特,每次见面都要抱怨法国。
更何况法国欺骗美国,惹得白宫震怒,对于需要在法美之间周旋的英国来说,法国简直是个大麻烦。
情报局长对杜鲁门的观点表示认同。
“协约破裂很容易。毕竟英国和法国只是表面盟友,绝不是真心实意互相帮助的关系。实际上,这只是为了制衡德国而形成的联盟关系。”
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