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收购?”
杠杆收购,就是以收购企业的资产作为抵押获得贷款,进而完成收购。
说白了,就是用你的资产作抵押收购你。
听起来很荒谬,一开始他也这么觉得。
但这确实是一种存在的并购方式,只是争议较多。
因为政府基金由杜鲁门运营,所以实施起来会更容易。
“目前其他资产暂时不需要,反正只是抵押品,只要还清贷款,也没必要出售。”
阿尔伯特·盖里沉思片刻后,拍了下大腿。
“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现金,对吧。”
“没错,斗鸡博弈就是资金的较量,流动资产很重要。所以要尽量节省现有现金。”
钱,需要更多的钱。
杜鲁门在脑海中思索片刻。
“我正在通过MFK对冲基金和杜鲁门投资银行,尽可能收集能快速变现的资产。基本上,单是倭国的股息,每年就预计有几亿到十几亿美元进账。”
“……你这家伙疯了吧。把能收集的资产都凑起来,就算没有负债,现金也能有100亿美元了吧?”
“积攒几年可能有点困难,但也差不多能有这个数。”
100亿美元,差不多是美国总生产量的1/20,仅现金总和就如此可观。
盖里董事长呆呆地看着杜鲁门。
“……能作为抵押的资产价值到底有多少?算上杠杆的话呢?要是你拼了命背负债务,到底能筹集多少资金?”
假设总资产大致是现金的10倍,那就是1000亿美元。
算上杠杆呢?
就算只把杠杆提高到2倍,那就是美国一年的生产总值。
“……这是认真的吗?”
能买下美国一年的生产总值?
阿尔伯特·盖里的瞳孔剧烈晃动。
杜鲁门微微一笑。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还没到那地步。”
目前还没到,不过已经相当接近了。
纽约证券交易所里的多数企业,说不定都能用现金砸下。
差不多就是这种程度。
“……这样啊?”
“是的,总之我已经积攒了大量资金,没什么好怕的。所以……”
杜鲁门露出冷酷的笑容。
“在钢铁市场上,咱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往前冲。”
后果由他,杜鲁门来承担。
>>>
《华尔街日报》纽约总部。
“听说今天联邦钢铁有重大宣布,咱们《华尔街日报》看来得派记者过去。”
《华尔街日报》社长办公室,听到编辑的汇报,查尔斯·道猛地站了起来。
“你入职《华尔街日报》多久了?这种重大事件,你之前有负责过吗?”
“我作为有经验的员工直接入职编辑部,大概有一个月了。”
“这样啊,那这对你来说可能是头一遭。”
他有一种直觉,杜鲁门·摩根所谓的“重大宣布”,背后往往伴随着如飓风般的巨大影响。
他肯定又在筹备能震撼全球的大事。
想必眼前这位编辑,从未亲身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事件。
“你也去吧。”
“啊?我是编辑,主要负责编辑工作,也需要去现场采访吗?”
“对,一定要去。这是为你好。”
毕竟这可能是一生难得一见的场面,等你回来,肯定会感谢我的。
做记者久了,偶尔会遇到这种机会,亲身见证改变人类历史的瞬间,并负责报道,这种神圣的感觉一旦体验过,就永远不会忘记。
“还记得联邦钢铁的市场占有率是多少吗?”
“记得,作为美国钢铁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它占据了大约60%的市场份额。”
“嗯,不过情况可能要变了。”
看待联邦钢铁不能只局限于美国。
但新倭国制铁的实力究竟有多强,目前除了相关人士,无人知晓,因为它还是非上市公司,没有信息披露义务。
查尔斯·道凭借直觉判断,恐怕单是新倭国制铁和美国联邦钢铁合并,就足以称霸全球钢铁市场。
“虽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但规模肯定是国际性的,说不定能改变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引发巨大轰动。”
“一家企业,居然能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真是不可思议。”
“等你见到杜鲁门·摩根就知道了。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但也有点疯狂。”
小主,
“疯狂?”
他脑子里少了根“适可而止”的弦。
问题在于,他虽然疯狂,却有能力弥补一切,这就更可怕了,简直是个疯子。
“疯子”,从一向沉稳的道社长嘴里说出这样的粗口,还真是头一回见。
“……不管怎样,记者会是今天几点?”
“现在就得出发,联邦钢铁给的时间很紧迫。”
“看来他们想让《华尔街日报》今天的头条都围绕他们。”
但对纽约媒体来说,杜鲁门·摩根早已是贵宾级人物。
就算时间紧迫,总部也肯定会迅速组织采访团队,立刻派过去。
查尔斯·道拿起相机,看着这位编辑。
“那就去一趟吧,联邦钢铁纽约总部好像要举行记者会。”
“就在隔壁街区呢。”
“对,这是《华尔街日报》最大的优势。咱们是MFK对冲基金旗下的子公司,和其他子公司距离都很近。”
查尔斯·道沉默了一会儿。
“要是觉得有重大消息,别管其他记者,赶紧回来,直接编辑,先发号外。”
作为MFK对冲基金的子公司,资金充裕,出号外这种事,动用几台印刷机,瞬间就能搞定。
>>>
联邦钢铁纽约总部,记者会现场。
“我是杜鲁门·摩根。”
咔嚓咔嚓!咔嚓咔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