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贝隆与詹姆斯的策略讨论及校园宣传效果

但《华尔街日报》的名字肯定会像钉子一样钉在他们的脑海里。

然而,这个策略背后隐藏的“魔鬼装置”才刚刚开始。

“麻烦事就留给报童们去处理了。”

“这就是关键。毕竟在校园里用报纸‘涂鸦’的主体是报童,而不是《华尔街日报》。”

“在《华尔街日报》中间,偶尔夹杂的《纽约时报》或《纽约论坛报》的报纸,会更有意思。”

小主,

“分散注意力……这主意不错。”

这是蓄意的策略。

实际上,《华尔街日报》的提成制度本身并没有问题,

而且报童们恶意利用提成制度薅羊毛也是事实。

但提成策略从一开始就是在明知报童会滥用的情况下,

利用这种蓄意的策略制定的魔鬼计划。

“其实,只要报童们不上钩就行。”

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出身贫民窟的贝隆深知,人在“贪婪”这个魔鬼面前是多么脆弱和执着。

“大学里没人会在意报童是不是从《华尔街日报》拿了提成,

他们更关心《华尔街日报》头版刊登的实习记者招聘启事。”

“肯定不在意。说不定他们更关注《华尔街日报》头版的实习记者招聘启事呢。”

“最后,只有被金钱蒙蔽双眼的报童们会吃苦头……”

难道真的毫无怜悯之心吗?

贝隆开始越发欣赏杜鲁门·摩根,

这种跳出道德框架的19世纪式的人性,

对他来说,难道不是最好的工作环境吗?

“秘书室长,我能再给这个计划加一个‘装置’吗?”

“我在听。”

“作为附加选项,提高提成金额,但设置最低分配量,怎么样?”

贝隆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给报童们两个选择:

一是按发放份数拿提成;

二是提高提成金额,但必须完成最低分配量。

对于第二个选项,这几乎就是明目张胆地让报童们去校园里“涂鸦”。

但贝隆确信,他所了解的那些贫民窟少年们,肯定会选择第二个选项。

“这是你们自己的选择。”

所以责任也得由你们来承担。

贝隆露出阴险的笑容,詹姆斯则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盯着他。

“贝隆,你……”

“……”

“还挺有想法的。”

“过奖了。”

毕竟,贝隆出身贫民窟,詹姆斯来自大英帝国……不管怎样,就是这样。

>>>哈佛大学的招聘启事引发的轰动

1898年2月,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

“Veritas”,意为“真理”。

——《华尔街日报》招人啦!招人啦!

——免费就能读到纽约华尔街的高端信息!

——《华尔街日报》正在招聘实习记者!!

哈佛的校园大道被报童们的呼喊声和《华尔街日报》的报纸淹没。

来往的大学生们看着被踩在脚下的报纸,

皱起眉头,但还是忍不住看向头版刊登的招聘启事。

特别是那些在纽约媒体担任实习记者的学生,更是关注。

“招聘实习记者的启事?”

《哈佛深红报》的学生记者们怀着好奇与期待,捡起散落在地上的《华尔街日报》。

看到头版的招聘启事,他们瞪大了眼睛。

“月薪50美元?上下班自由,还根据稿件质量发放提成?”

这是疯了吗?

但此刻,《哈佛深红报》学生记者们的脑海里,

已经被50美元、上下班自由和提成这些字眼占据,

报童们的呼喊声在对资本主义“福利”的憧憬面前,已经听不见了。

“是叫《华尔街日报》吧?那是在纽约华尔街发行的经济类报纸吗?”

“你得多学习学习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作的投资者,不可能不知道《华尔街日报》。”

“先,先跟学长学姐们说一声。”

美国东北部其他8所名校的校报,

也被《华尔街日报》极具冲击力的招聘启事掀起了波澜。

《华尔街日报》这个名字,瞬间深深印在了学生们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