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收购谈判与扩张计划

YouTube出现后,那些隐藏在民间的高手们纷纷崭露头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通过视频流媒体分享大量普通记者无法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亿人观看,这些行走的企业级YouTube博主都赚得盆满钵满。

道理是相似的。

如果他们能提供有用的信息,我们对冲基金就能通过这些信息获取巨额利润。

然后从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佣金,分给提供信息的实习记者作为激励。

“当然,只有提供高质量信息时才支付激励,

但只要干得好,说不定大学四年的学费都能赚出来。”

可行吗?

对于运作大规模资金的行动主义对冲基金来说,是可行的。

比如对中国瑞幸咖啡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卖空获利的浑水公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洗劫阿根廷的埃利奥特基金和搞垮英格兰银行的量子基金,也是基于信息获取财富。

信息就是金钱。

“更何况我还有未来的知识。值得一试。”

《华尔街日报》是经济类报纸。

在21世纪,中国人投资纽约证券交易所或纳斯达克时,

通过YouTube就能成为半专业人士,自如地进行股票投资。

19世纪其实也一样,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信息至关重要。

如果《华尔街日报》能输出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端信息,

普通投资者就能轻松进入纽约股市。

1. 通过《华尔街日报》传递股票投资所需信息。

2. 公开信息增多,普通投资者能轻松投资纽约股市。

3. 纽约股票市场扩大。

4. 对冲基金获得更多利润。

5. 进而通过《华尔街日报》传递更高质量的信息。

杜鲁门想要建立这样的良性循环系统。

当然,真正高端的信息和企业机密,只会在《华尔街日报》内部保管。

毕竟我们也要生存。查尔斯·道肯定也会赞成吧?

“正好这个时期美国实习记者的月薪在25美元以下,

给他们最高两倍年薪的激励条件,应该足够大学生们赚点零花钱了。”

美国名校的学费高得离谱,

所以很多大学生为了赚学费会去当实习记者。

如果能在《华尔街日报》赚零花钱,

他们说不定未来还会成为《华尔街日报》的订阅用户。

还能留下好印象,顺便营造舆论。

用高质量人才进行渗透战术?杜鲁门都迫不及待了。

杜鲁门拿起可乐瓶。

“詹姆斯,如果在《华尔街日报》实习的学生毕业后,

他们可能会去哪份报纸工作呢?”

杜鲁门这么一问,詹姆斯瞪大了眼睛。

“当然是《华尔街日报》。”

“没错。”

杜鲁门脑海中浮现出美国东北部的8所名校。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

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

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

这些未来常春藤联盟的成员,是美国顶尖的大学。

“当其他报社用低廉的人力成本随意压榨实习记者时,

我们迎来了绝佳的机会。把握好这次机会。”

杜鲁门把名片递给詹姆斯。

詹姆斯有些紧张地接过名片,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这是……”

“你的秘书室长名片。

接下来一段时间,

《华尔街日报》的指挥塔就交给对冲基金的秘书室了。

我能相信你吧?”

“……!!!”

詹姆斯猛地抬起头。

他激动得紧紧握住手中的皮手套。

“我绝对不会让您失望。”

“好,我相信你。”

杜鲁门竖起大拇指。

“不过……”

杜鲁门抬了抬下巴,指向詹姆斯身后。

詹姆斯身后,一位身着黑色西装的男子静静地站着。

“他是秘书室的人吗?”

“啊,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卡利克·W·贝隆。我给您介绍一下。”

詹姆斯微微侧身,男子从后面走上前来。

“我是贝隆。”

“沃顿商学院毕业的?”

“您还记得啊。如您所说,我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贝隆回答时,举止自信且谦逊,

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误以为他是德国容克贵族出身,十分优雅。

但他白皙皮肤上的伤疤却无法掩饰,让人感觉他经历过残酷的事情。

他粗壮的双手像岩石一样坚硬。

“……!!!”

杜鲁门迅速镇定下来。

“这家伙,是贫民窟出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