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鹰博物馆倒好,大大方方承认有49册。
可1914年他们的年度报告里写着,收了鹰国外交官霍理思捐的172箱中文古籍,里头就有82册《永乐大典》。
这位霍理思先生,1900年八国联军那会儿,在使馆区“收购”了不少古籍。
《泰晤士报》1904年还嘚瑟,说霍理思手里有好多从没公开过的明代科技书籍。
这“收购”二字,用得真是微妙。
1932年,倭军打上海,鹰国军舰“紫石英号”也没闲着,从徐家汇藏书楼顺走了300箱古籍,当时的《申报》都登了。
这就好比趁火打劫,火是你放的,东西也是你拿的,这操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鹰博物馆一直嘴硬,说藏品都是“合法”的。
可1930年那个《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公约》白纸黑字写着,1900年后抢的、偷的文物,都得还回去。
大鹰博物馆那49册《永乐大典》,38册都是1900年后弄来的,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经后来,研究了大鹰博物馆的《永乐大典》“工”字册,发现纸张是河北产的,墨是南京明故宫那种御墨。
证据确凿,这还能抵赖?
李向阳,皇甫明珠,肖宁,王兵四人的心情同样,除了愤怒,还是愤怒。
李向阳对王兵轻轻讲道:“多注意一些防盗的电子设备!”
王兵立马领会了,老板的意图了。
接下来。
又是一几件让人意想不到的文物,《唐三彩墓葬俑》
博物馆的展柜中,静静陈列着一组唐三彩墓葬俑,它们宛如时光的使者,诉说着千年前的大唐风华。
这组俑造型丰富多样,有身姿婀娜的仕女俑,她们体态丰腴,面容圆润,眉眼间流露出大唐女子独有的自信与温婉。
精致的服饰线条流畅,色彩斑斓,飘逸的衣袂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让人不禁联想到她们在宫廷或庭院中漫步的优雅姿态。
还有威风凛凛的武士俑,身姿挺拔,神情肃穆,身着铠甲,手持兵器,仿佛时刻准备为墓主人扞卫安宁。
那炯炯有神的双眼,透露出坚定与无畏,似乎能抵御一切来犯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