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中的人物、器物、动物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情态万千,神态自然,是华夏中期石刻艺术鼎盛时期作品中的佼佼者。
释迦说法图、涅盘经变(卧化)、三身佛、弥勒佛、千佛、千手观音、经幢、石刻佛经等。
卧佛院石刻造像尤以构图奇特,立意新颖,雕工精绝的“释迦牟尼涅盘图”(卧化佛)闻名于世,为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卧佛造像,是华夏唯一一处左胁卧的“涅盘图”,是华夏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身卧佛像,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造像依山取势、精心设计、大胆创新,由三组造像构成,占整个崖面300余平方米。
上面造像是释加牟尼涅盘前的说法图,中间为唐代“释迦牟尼涅盘图”卧佛造像。
卧佛面南背北,侧身横卧于岩壁间,全长21.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曲眉丰颐,坦胸露肌,形态端庄。
头东脚西,左胁而卧,与佛经“北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相悖,更显独到神秘之势。
下边一组造像为佛经变故事。
卧佛院有15窟,字数达40余万字的石刻佛经。
经文为从右至左直行阴刻楷书或行书,字迹工整,雕工精湛,是典型的唐代书法。
其刻工和书法被公认为双绝。
这些都是肖宁,告诉了李向阳。
八庙乡还流传了,晋唐时期,僧侣兴盛,一片祥和。
突然,元兵攻破宋都,汉族人争先恐后,想逃离至南宋躲祸。
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安岳境内,大小寺庙的僧侣。
为了保全大量的经书,铜佛像,玉石黄金之物。
僧侣们便找了地方,埋藏起来。
直到元朝被大明赶回草原后,才会有僧侣们,陆陆续续才回来了安岳。
有的宝藏也起初重修被毁的寺院。
但是,也有不少僧侣,死在了逃难大军之中,倒至,埋藏地点,无此无人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