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二子苏轼、苏辙。
嘉佑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途经成都时,拜访出知益州的大臣张方平。
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
中第后,他献《上枢密韩太尉书》于枢密使韩琦。
同年四月,因母亲程氏去世,父子三人回到蜀地。
嘉佑三年(1058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在开封游历。十二月,全家抵达江陵,苏辙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
嘉佑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开封,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南行后集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调铨(根据考绩迁调)官员,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又举他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科举吏治类科目)。
同年,苏辙与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
科举风波嘉佑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
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
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被黜落。
覆考官司马光将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
司马光与范镇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苏辙。只有胡宿认为苏辙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
仁宗说:“以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臣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
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轼出为签书凤翔判官。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
陈老一口气将苏氏三人,来龙去脉,详细地对李向阳,徒弟讲了半天。
原来考古,鉴赏文物,就是这种文化传承。
李向阳第一个拍起了掌声了,对陈老的详解仔细,赶紧拍了掌声。
黄忠和,陈老徒弟,店员也相继拍了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