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提醒,杨小涛也想起了这个人的形象,但他并没有太多的反应。
“你是想去当演员?”
“哪有人不想当呢?只可惜这需要太多才能。”
说到这里,娄晓娥有些失落。
杨小涛则感到她的自知之明令人欣赏,“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是件好事。”
但随即补充一句,“连演个老太太也不要勉强自己。”
说罢,他拿着图纸转身离去,留下娄晓娥独自嘀咕了几句,但很快又开始工作。
红星机械厂第二车间里喧闹声不断,一台台机器轰鸣作响。工人忙碌着,每个环节都要精确无误,否则一个错误便毁掉了整个部件。
二车间的产品已实现了成熟生产,像常见的铣床、车床已能做到八成以上的成品合格率,这些产品成为了主要输出。
而高级机床“晨星”与更高阶的“闪亮晨星”的成功率达到六成左右,仅限少量顶级技术工人负责生产。
尽管领导层希望更多生产“晨星”,然而实际市场的需求却明显偏低。接收“晨星”的一些工厂发现,普通机床已经能满足需求——成本低且容易操作,根本不需要更先进的设备。
于是,
当然,在某些方面这可能具备优势,但在这个精细的项目上,就成了棘手的问题。因此研发部提交的设计图出现这些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杨小涛在新型轧钢机前观察了一段时间,没有开口评论。旁边的李光明率先打破沉默:“杨总,虽然我们制造出了轧钢机,但在精度要求上还有些不足,特别是控制的第三辊部分根本达不到标准。我们也试图改进,但目前找不到明确的方向。”
一旁的技术专家刘大海活动了下手腕,应和道:“就是说嘛,看着没问题,可是关键环节上的精度却怎么也达不到,该怎么办?”
见众人议论纷纷,杨小涛默默来到机器旁将设备开启运转,短暂试运行后便关闭电源。经过这次验证,他的结论与最初看到图纸时的想法一致。
走到一边,杨小涛拿出原始设计图,放在工作台上供团队讨论。此时几人相互看了眼,接着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图纸。“我仔细查看了研发部门提供的设计,并且试用了成品。基本上遵循了原有方案的要求,在方向把握上并没有明显偏差。”他说,同时开始对图中内容做详细解释,“不过,我留意到动力系统似乎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地方。”
工程师林宇等人迅速捕捉到了这一问题的重点,他们意识到杨小涛提及的问题确实是当前的主要挑战。“根据之前的计算模型,如果我们采用现有的设计方案来构造,动力性能会远未达到预期,勉强投入使用很可能引发设备故障。”杨小涛补充说道。他还提到新的辊子增加了额外的压力却没有足够的强度提升。
大家点头赞同他的分析,并期待解决之道。很快,杨小涛递出了另一份修正后的蓝图,展示如何优化动力系统并相应调整机械的整体尺寸。这种改进既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后讨论继续深入。“我们需要重新考虑辊体的材料特性,并加强驱动组件。”他建议说,“增加质量同时保证硬度以适应更强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