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津洋担任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所长和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等领导职务,不仅锻炼了他的团队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还让他能够从更高的层面规划和推动学科发展。
他可以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在这些领导岗位上,他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为承担更大的科研项目和推动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科研之路
郑津洋院士是我国着名的高压容器和管道专家,主要从事氢能储运装备、深冷压力容器、柔性高压复合管和氢安全研究工作。
在氢能储输装备研究领域,郑津洋带领团队提出以抗氢脆焊接薄内筒为核心的全多层储氢容器设计思想。
该思想解决了高压储氢装备单台容积小、钢制容器用高强度钢对高压氢脆敏感、复合材料容器成本高等问题。
郑津洋院士建立了针对这类储氢容器的设计方法,形成制造过程中提高容器抗氢脆性能的技术,牵头制定首部储氢高压容器产品国家标准。
郑津洋院士团队发明了小孔内置式曲面耦合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解决全多层储氢高压容器氢致损伤无损检测难题。
该成果用于我国氢能高压储运全领域,使我国储氢压力从35MPa跃升至国际先进的98MPa,系列设备在加氢站建设、自主品牌氢燃料电池汽车、日本丰田公司在华首座加氢站建设等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高压氢脆防控研究领域,郑津洋院士团队基于产业需求,攻克高压氢气密封、加载杆轴向力平衡等关键技术,发明了140MPa快开式材料高压氢脆原位检测装置,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第三个有在140MPa压力下开展高压氢脆科学研究能力的国家。
郑津洋院士团队对6种常用金属材料,在5至140MPa的高压氢气环境中原位测试力学性能,建立了国内首个材料高压氢脆数据库。
郑津洋院士团队厘清了材料成分、应力水平、工作环境等因素和高压氢脆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冲压、旋压、热处理等制造工艺与微观组织、氢偏聚、氢致开裂之间的关联机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郑津洋院士团队创建了以抗氢脆设计制造为主、安全状态监控并重的防控技术体系,并成为国家标准。
在氢气提纯研究领域,郑津洋院士主导制定了变压吸附提纯氢系统安全国际标准,研制成功世界最大每小时34万标准立方米煤制气变压吸附提纯氢装置。
该装置解决了大规模、高压力、多杂质气源的氢气分离提纯国际难题。
项目技术应用于氢能提纯和高压储输全行业,核心装备在我国加氢站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技术产品远销美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科研之路解码
郑津洋院士的研究成果为其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氢能储输装备方面,他提出的创新设计思想及相关技术,提升了我国储氢容器的性能与安全性。
同时,该技术推动了国内氢能高压储运领域的发展,使我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上这些技术展示了郑津洋在解决行业关键问题上的卓越能力。
在高压氢脆防控研究中,他发明的检测装置、建立的数据库以及创建的防控技术体系,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还为保障高压氢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关键支撑。
这些发明体现了他在科研创新和技术标准制定方面的深厚造诣。
在氢气提纯领域,他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并研制出大型提纯装置,解决了行业难题。
他推动了我国氢气提纯技术的国际化发展,彰显了其在国际学术和行业领域的影响力。
这些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更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支撑了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后记
郑津洋院士的出生地浙江嵊州,其人文底蕴与艰苦环境,赋予他吃苦耐劳精神与求知渴望。
在浙江大学的求学经历,为他构筑起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了他的学术思维与研究能力,确定了他的深耕方向。
从业路上,他从任教到担任领导职务,不断积累教学、管理与团队协作经验。海外访学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人才计划给他提供了科研的助力。
科研历程中,他聚焦高压容器与氢能领域,解决了储氢、氢脆、提纯等关键难题,成果并被广泛应用并推动行业进步。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