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从安徽霍山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机械设计专家项昌乐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696 字 25天前

项昌乐担任车辆传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他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了“液力传动—机械传动—电传动”的全链条研究体系。

该平台为其团队提供了大功率试验台等关键设备,支撑其完成“863计划”液力机械综合传动系统研发,实现我国特种车辆传动效率从65%到85%的跨越。

项昌乐担任机械与车辆学院院长时,他推动机械工程与控制科学、材料科学的深度融合,组建了“传动系统智能化”创新团队。

这种学科交叉直接催生了“机电复合传动能量流协同控制”技术,使我国成为继德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作为北理工副校长,项昌乐主导建设“兵器科学与技术”双一流学科群,推动科研经费从2014年的15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8亿元。

这种资源整合能力为其团队承担“973计划”“科技创新2030”等重大项目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项昌乐牵头建立的“北理工—兵器集团联合实验室”,将液力变矩器等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装备战斗力。

例如,某型液力机械综合传动系统从实验室到列装仅用3年,创造了国防科技转化的“北理工速度”。

在科协期间,项昌乐参与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推动“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专项设立。

这种宏观视野使其科研选题更具战略前瞻性,如提前布局无人平台传动技术,为后续院士申报中的“技术预见”加分。

他提出“科研人员减负十条”建议,推动简化项目评审流程。

这种对科研生态的深刻理解,帮助其团队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创新活力,2018年单年,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创历史新高。

当选院士后,项昌乐主导制定《特种车辆传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等5项国家标准,打破欧美技术壁垒。

例如,其提出的“传动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被纳入北约装备互操作指南,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提升。

项昌乐通过“院士工作室”机制,培养出国家级青年人才4名,团队成员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

这种“传帮带”模式延续了其学术思想,形成“领军人才—骨干团队—青年后备军”的良性循环。

后记

项昌乐院士的成长轨迹呈现出“地域文化浸润—学术体系奠基—职业路径跃迁”的三重逻辑链条。

项昌乐院士的出生地安徽六安霍山县,其徽商文化中“贾而好儒”的传统与红色革命精神交融,塑造了项昌乐“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其家乡永康桥村的农耕文明特质,培养了他吃苦耐劳、专注执着的科研韧性。

霍山中学作为省级重点中学,为其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教育平台。

上世纪80年代的县域教育资源虽有限,但师长的严格教导与霍山崇文重教的传统,为其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理工)奠定了知识基础。

霍山作为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强化了其“科技报国”的使命感。

2021年回乡作报告时,他以“创新创造·成长成才”激励学子,体现了地域文化对其精神世界的持续滋养。

求学之路上,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国防科技重镇,其“红色育人基因”与“兵器学科优势”为项昌乐提供了独特的学术土壤。

本科至博士的连续培养,使其系统掌握了车辆传动领域的核心理论,形成了“理论-实验-工程”三位一体的研究思维。

赴美国访学经历,使项昌乐接触到混合动力传动技术前沿。

这种跨文化科研体验,不仅更新了技术认知,更促使其提出“机电复合传动”创新理论,为后续技术跨越埋下伏笔。

留校任教后,他将北理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培养出85名研究生,其中多人获行业优秀论文奖。

这种学术传承机制既巩固了其理论根基,也为团队建设储备了人才。

从业之路上,项昌乐在担任车辆传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他主导建成国内首个大功率传动试验平台。

该平台攻克了液力变矩器振动抑制等关键技术,使我国特种车辆传动效率提升20%,奠定了行业领军地位。

在担任机械与车辆学院院长时,项昌乐推动机械工程与控制科学、材料科学交叉融合,组建“传动系统智能化”团队,催生“机电复合传动能量流协同控制”技术,实现我国传动技术的代际跨越。

项昌乐在担任北理工副校长期间,他统筹“兵器科学与技术”双一流学科建设,将科研经费从15亿增至28亿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2019年,项昌乐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主导制定5项国家标准,提出的可靠性评估方法被纳入北约指南,标志着我国传动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