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师范、护理还是军校?

一年三熟并且换了优秀的粮种,这几年安民军的地盘上一直是大丰收。

再加上张弛把粮食类商品的关税定的很便宜,一船又一船的上好白鹰精面粉在仰光港卸货,这就导致南洋的粮食价格很便宜。

靳三辰他家21亩地,吃饱肯定不愁,但是想要靠卖粮赚大钱却难。

如今天下初定,公家出钱的义务教育只管小学阶段,初中、高中都是要自己交学费的,公立的还好,学期40到60刀的学费不等,私立的可就贵了,至少上百。

靳三辰还没结婚,但带着自家故去大哥的三个孩子,这要都上中学,可就是一大笔钱,他能不发愁嘛。

郑管理员一听,笑了:“你家大侄叫什么?靳海泉?他才读小学一年级,你着什么急?”

由于移民带来的孩子年龄各异,所以张弛干脆一刀切规定,只要来之前没有初小同等学历的,未满16岁就得统一送去上小学,所以现在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从6岁到16岁的不等,搞的校长和老师们头疼不已。

“对,就是那猴崽子,一天上房揭瓦的那个。”

郑管理员把章一按,拍了拍手:“你可来得正好。现在啊,我们这边有三种‘不收学费还倒贴钱’的学校。前提是——孩子得争气点,考试过线。”

“三种?”靳三辰眼睛亮了,“郑哥你快说说!”

“第一种,师范中学。重点培养乡村教员,三年一贯制,读完直接分配到乡下小学教书,五年之后还可以考晋级、转城里。现在咱们缺老师,这师范生,学校管吃管住、每年发布鞋、发制服,上学期间一个月还有六刀津贴。”

“这上学真不仅不收费,还倒找钱?”

即便是在已经进行多轮教育改革的民国,义务教育(民国叫强迫教育)之后的上学依旧是一件相当耗费钱财的行为。

不然大师们在学校那么高的薪水哪里来的?指望白党的耿专员自掏腰包发吗?

一般水木这些公立大学,光报名费就得几块大洋,考上了一个学期的学费又得几十上百大洋。

至于南开、复旦、同济这些私立大学,那学费就是一百多到几百大洋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