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番,再送上回乡的盘缠,也是自然的事。
……
接着,又过旬日。
有两封重量级的文书,被送至刘备案前。
文书一份是苍梧太守吴巨所写,另一份来自益州牧刘璋。
两份文书的核心思想还是一个,就是劝刘备称帝。
所以说两封文书有重量,是因为刘璋和吴巨的身份有重量。
刘璋是益州牧,也是当世的一镇诸侯,还是刘姓的宗亲,吴巨为苍梧太守,也算一个半独立的小势力。
吴巨和刘璋,此时两个人都依附于刘备。
不管是出于本心,还是出于无奈。
在得知刘备的下属,都在力劝刘备登基的消息后,吴巨和刘璋立即跟进,表达拥立之心。
刘备见二人亦来劝进,心中称帝的底气肯定充足了几分。
不过,刘备依然修书,说自己虽身为汉室宗亲,但不敢觊觎天子之位。
……
至此,麾下文武、属地百姓,乃至外部诸侯,皆已轮番劝进。
三辞三让的流程,已然完美。
不过,刘备依然不肯登基,群臣见状,心中暗自焦急,却又无可奈何。
此时,众人心中不禁想起孔明曾说过的话,主公心系天下,若非天意昭示,恐难轻易应允。
看来,唯有祥瑞之兆,方能表明刘备登基乃上天所授,刘备才会点头。
祥瑞何在?众人心中茫然。
不久,还真的陆陆续续有人来报,声称找到祥瑞之兆。
比如,某地出现了彩云,再比如,某处看见了神兽。
然而,这些口说无凭之事,刘备听后只是淡淡一笑,并未放在心上。
……
时光荏苒。
转眼间又一个月过去,秦川大地迎来了七月。
七月是丰收的季节,微风拂过,麦香四溢,关中大地上,到处是金色的麦田。
一日,刘备正与群臣在大殿议事。
忽有侍卫匆匆来报,称五丈原一带的麦田中,出现异象,当地官员请主公亲自前往查看。
群臣闻言,纷纷低声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