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一副药超过了十三味,就不是好医生?

说完过后,方言就开启了方子,只看他写到:

辽沙参20克,前胡10克,百部10克,丹皮12克,地骨皮15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苏子10克,细辛5克,葶苈子24克,生桑皮15克,葛根15克,白芨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鱼腥草20克,知母12克,甘草3克。

算起来整整十八味。

这么多味药一开出来,还没等到方言交给助手去捡药,就引起了患者家属陈晓曼的质疑。

陈晓曼对着方言问道:

“等等……方大夫,我虽然不是学中医的,但是也听过中医里的一句话,药过十三,其性不沾,说是如果一副方子里药过多,可能会因为药物药性的互相冲突,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您这方子……是不是药多了点?”

听到这话后,一旁脸上本来还扎着针的银行经理,已经悄悄的朝着刚才方言开的方子看去了,见到上面也就几味药,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而周围其他人的目光也投向了方言,一个个都想知道方言到底要怎么回答。

方言将一切都看在眼里,表情依旧很淡定。

其实陈晓曼这话说的还算比较委婉,如果说实话的话应该会说:

“一副药超过了十三味,那就是说明这个医生根本没有辨证准确。”

这个论点在方言前世逛的医学论坛里,那也是日经贴。

天天都有人在里面说这事儿。

一般题目都是:

《中药开方超过十三味就是庸医,别再砸了中医招牌。》

《一副药超过了十三味,就不是好医生。》

《使中药方子超过十三味的,就快远离这个中医吧!》

《卫生部为什么不对处方超过十三味药的中医做限制?》

除此之外,还有进阶版说不能超过十一味的。

说什么超过十一味的是庸医,拿到的药方根本就不用看。

反正一个比一个离谱。

这个所谓的原则其实基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抓药指导思想,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根据病情的紧急程度和方剂的规模,君药、臣药和佐药的比例应该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三味药的方子是小方;九味药的方子是中方;十三味的方子是大方。

此理论为中医临床组方用药提供了重要指导,医生需精准判断病情,合理确定方剂大小及药物配伍,以达最佳治疗效果。

但是事情也没有绝对。

在中医领域,一张方子药物超过十三味,并不代表特定的绝对意义,往往超过的都是用药医生有自己的具体考量。

方言给病人开药,一般不会超过十三味,但是那是对一般的病人。

关键是眼前这位他不是一般的病人。

就连仲景都有超过十三味药的方子,方言当然也不可能例外。

而以前方言在医院的时候,也会面对这样的质疑,并且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发生。

因为后世的网络更加发达,大家多多少少都会在网上接触到一些理论,一些短视频里特别会用这些东西来制造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