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阳侯府举办的春日宴上,有人赏花,有人吟诗,好不热闹。

一群贵公子正坐在一起聊天,突然有人说起大梁跟东夷这一仗。

“此番西南军打败东夷,实在是大快人心。这些年听东夷人总是借机在边境滋事,这一次我们总算是给他们一个教训了。”

“我也觉得畅快,这一次可不只是教训了东夷,还震慑西南周边那些蠢蠢欲动的小国。事实摆在面前,从前的忍让都是没有必要的。惟有此战才能扬我国威。”

“我听说这一次领军出战的好像是闫大将军的孙女闫颜。”

“什么,打了这么大一个胜仗,领军的居然是闫大将军的孙女?”

“那闫颜从小就跟在闫大将军身边,不仅武艺高超,还会跟着上战场。这一次东夷太过分了,朝廷临时决定要攻打东夷。又正好遇到闫大将军犯了旧疾,这才让他的孙女顶上。没想到,闫大将军的孙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想起来了,闫家的闫颜。去年年底的时候,陛下还赐了她一柄红缨枪,赞她巾帼不让须眉呢。如此看来,陛下果然是慧眼。早早就发现那闫颜的军事才华。”

有人端着酒杯,突然意味深长地说道:“我当时也知道那事,还知道陛下为什么会赐那柄红缨枪。”

其他人一听这话,都有些好奇,不由得七嘴八舌地问了起来——

“陛下赐红缨枪,难道不是看重闫颜的才华吗?”

“对啊,不是说陛下当时还赞她巾帼不让须眉吗?那肯定是出于对她军事才能的欣赏啊。”

“你们都别猜了,让陈兄说不行吗?”

“陈兄,你还是说吧。免得我们总是猜来猜去的。”

那位被称为“陈兄”的人这才神秘兮兮地说道:“你们还记得当时贺闫两家解除婚约的事吗?”

“自然记得。”

其他人都点了点头,他们当然记得。

不仅记得,还印象深刻。

“你说的可是当初贺启明为了一个农女,非要闹着跟闫家退婚的事?”

在座有人也是国子监的学生,当时有幸见到他被闫颜拿着鞭子抽的名场面,如今谈起这事也是一阵感慨。

“这事闹得很大,当时整个京城都知道了吧。贺启明不是还被被闫颜拿着鞭子堵在国子监门口抽了一顿吗?”

“何止啊,两家婚事解除后,贺启明还带着那个农女在一品楼门口拦住闫颜。想寻她的晦气,结果又反被教训了一顿。”

“哈哈哈,这个事我知道。当时我就在一品楼吃饭,还特地跑到一楼去看。比那戏园子里的戏精彩多了。”

“行了,你们又跑题了。陈兄快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众人纷纷催促了起来——

“对啊,陈兄方才不是要告诉我们陛下为何要送红缨枪给闫颜的吗?”

“就是,你把我们的胃口都给吊起来了,怎的突然又不说了。”

刚才挑起话题的人见同伴都是一脸焦急的模样,心中得意。

他放下酒杯,这才缓缓说道:“其实啊,当时这些事确实闹得很大,连陛下都知道了。陛下赐红缨枪给闫颜,一是因为她跟着闫大将军上了好几次战场,二是为了安抚闫家。”

安抚闫家?

众人很快就明白了这话里的意思,那件事本就是贺启明理亏。

两家的婚约是早就定下的,偏偏他突然说解除就解除,将事情闹得那么大,还频频为了一个农女打闫家的脸。

当时知道这事的时候,很多人在私底下骂贺启明不地道。

贺启明身为男子,又是永安伯府的嫡长子,本身就带着天然的优势。

就算他跟闫颜的婚事黄了,又将那农女纳进门。

哪怕这事闹得人尽皆知,可只要再过一段时间,等这件事慢慢淡了,他就可以再娶一位出身不俗,各方面条件都还可以的妻子。

若日后他考取了功名,身份不可同日而语。

哪怕有人再提起这事,也只会将它归为贺启明的其中一桩风流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