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章 契丹野心 是非功过02

这种忽视,并非仅仅针对水利这一特定领域,而是广泛存在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尤其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大唐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建树,与那些以建造狂魔着称、留下了无数壮丽工程遗迹的朝代相比,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说是最不像辉煌大唐风格的那一个。

当然,这样的局面背后,必然隐藏着其深刻而复杂的原因。隋朝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由于过度沉迷于大兴土木,企图以急功近利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完成诸如运河开凿等诸多宏伟工程,最终导致了民怨沸腾、国力空虚,从而使得国家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历史的教训是如此深刻且发人深省,它迫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在追求国家发展与壮大的漫长征途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巧妙地平衡好当前的切身利益与长远的战略规划?

又该如何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一时的狂热与短视而使我们整个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这无疑是摆在每一位掌权者面前,需要他们倾注心血、认真审视与深刻反思的重大课题。

回顾往昔,李唐王朝之所以对水利建设、道路铺设等这些关乎国家经济命脉与民众生活福祉的重大工程表现出一种近乎冷漠的态度,其背后更可能隐藏着一种深深的忧虑与谨慎。

他们之所以不敢轻易涉足这一敏感且复杂的领域,是因为生怕因过度征发劳役、加重百姓负担而引发大规模的民变,从而重蹈隋朝因滥用民力而导致迅速崩溃的覆辙。

毕竟,历史的长河中总是充满了惊人的相似性与可循的规律,前朝覆灭的惨痛教训如同昨日之事,历历在目,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们自然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与轻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华夏大地上,王朝的更迭与历史的变迁总是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相似性。

以宋朝为例,其经济之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商业贸易更是四通八达,繁荣昌盛。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朝的军事力量却相对薄弱,难以有效抵御外敌的侵扰与威胁,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屈辱与衰败。

这一历史现象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国防力量的建设与提升。

而明朝的统治者们似乎从宋朝的兴衰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他们开始意识到商业繁荣背后可能隐藏的危机与挑战,于是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打压与限制。

他们试图通过抑制商业的过度发展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全,确保皇权的稳固与社会的和谐。

然而,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也抑制了经济的活力与创新,为明朝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这一历史教训同样值得我们深思与警醒。

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皇帝们更是变得异常谨慎与保守,很少再轻易离开京城,生怕一旦离开,就会像明朝英宗皇帝那样,被敌人俘虏,导致国家陷入动荡与危机之中。

这其实也是封建王朝的一种通病与顽疾,并非只有李唐王朝才如此。

面对这样的历史现象与规律,我们不禁要深思: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循环与宿命?如何才能让国家既保持繁荣稳定,又能有效抵御外敌的侵扰?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古代的帝王将相,也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与探讨。

“小子,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李渊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干脆与直接,目光炯炯地看向房俊。

既然房俊已经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这个问题,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个与年轻人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的机会。

在他看来,年轻人的思想往往更加活跃与开放,也许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启示与答案。

房俊静静地站在一旁,面对着这样的情境,他并没有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巧妙的方式。他转而向李渊问道:“老爷子,您说这运河,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探寻,又似乎真的想要从李渊这里得到关于运河价值的深刻认识。

李渊闻言,微微蹙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语气坚定而有力:“这运河,自然是有其独特用处的。它曾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它的某些瑕疵,就全盘否定它的价值。”

房俊听后,轻轻地点了点头,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他仿佛已经明白了李渊的深意,继续说道:“这就是了,老爷子。那些当官的嘴巴,就像是骗人的鬼话,我们又何必那么在乎呢?

只要这运河对我们有用,能够为国家带来利益,我们就应该放手去做,而不是被那些朝臣的三言两语就吓得退缩了。

毕竟,历史是由我们来书写的,而不是让那些只会空谈的人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此刻,房俊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豪迈之情。他仿佛在这一刻,与这条见证了无数历史沧桑、承载着无数悲欢离合的运河产生了某种难以言喻的共鸣。

那些关于运河的传说与故事,在他脑海中如走马灯般一一闪过,让他对这条古老的水道充满了敬畏与感慨。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他低声吟诵着这首描绘运河壮丽景象与历史功绩的诗句,声音虽轻,却如同惊雷般在每个人的心头炸响。

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重重地砸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让他们不禁为之动容。

随着诗句的缓缓落下,李渊的神情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的双眼微微眯起,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整个人开始微微颤抖起来,仿佛在这一刻,他也被房俊那深情的话语与激昂的诗句所深深触动。内心涌起了无尽的波澜,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他从未想过,房俊对隋炀帝的评价竟然如此之高,这种颠覆传统、挑战权威的看法让他感到震惊不已。

同时,这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充满争议的历史,以及运河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虽然他的心里面对于房俊的这种观点还是有些不乐意接受,可是此刻的他,却找不出任何有力的反驳之词。

只能默默地站在那里,任由内心的思绪如同这运河中的流水一般,滔滔不绝地向前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