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二年即将过去,王伦此时正在与许贯忠等臣子讨论另外一件事。
翰林院对《辽史》《宋史》的编撰工作仍在进行,还有一批人则受命整理唐朝以来至前宋对东南的海贸文字记录等工作。
“唐朝时有通夷海道,前宋又开拓了五条海道,可以直去天竺、西洋诸国,宜以南海水师西进,再入条支海!”
通夷海道就是后世的马六甲海峡,西洋就是印度洋,条支海则是波斯湾。
王伦之所以提起这件事,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唐朝时盛行昆仑奴,若按照文献记载,这个“昆仑”是指昆仑岛,大概位于占城、真腊两国的外海,也就是后世越南的东南部。
那么很显然,昆仑奴就是东南诸国捕获的矮黑人,贩卖到唐朝来的,若再考虑到黄巢曾经在广州屠杀波斯、大食国胡商,那么有很大的概率,昆仑奴贸易是由阿拉伯人主导的。
“寇可往,我亦可往”,既然从岭南过南海、经通夷海道入印度洋的航路畅通,那么这条黄金水道凭什么不能是我汉人来掌控?
岭南本就有重商的风气,王伦派赵鼎入广东行省后,南海府、番禺府等诸府,作坊林立,也渐渐有了工业园区的雏形。
洪武十一年的朝廷商税征收中,广东行省的商税已经与山东行省持平,也就落后浙江、江南二行省,考虑到这几年江南地区愈发寒冷,朝廷减免了部分农税,广东行省的总体税赋已经名列诸行省前茅了。
现如今广东行省海贸的大头,除了传统的丝绸、布匹、瓷器外,还多了霜糖、蔗酒、果酒、铁锅、茶叶、香料、生药,尤其是香料,中原从东南诸岛大量收购,在广东行省加工后返售回去,已经形成了原材料与加工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
另外一个海贸的大头,则是铜、铁等贵金属的流入,尤其是铜矿,中原低价收购,运到东京城宝泉司铸为货币后,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流回去,洪武通宝已经成为南海海贸的唯一货币了。
广东布政司数次上奏,希望朝廷再移民岭南,要知道中书省修改了法律,朝廷推行颁布,已经前后三次大规模废除奴仆,岭南的疍民也已经获得了上岸定居的许可,被视为编户齐民的百姓了,但岭南的人口依旧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