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宝卷感激的看向杨坚。
好人啊,终于有人站出来替自己说话了。
杨勇也附议道:“朕以为父皇说的有道理。
诸位皇帝们也都很清楚,南北朝本就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时期。
尤其是南朝四国,基本都是权臣或是武将篡位之后改朝换代的。
所以皇帝们对臣子忌惮、猜忌,乃至于像萧宝卷这样选择先下手为强的人也不在少数。
毕竟你不知道哪一天,哪一个臣子就效法前人给自己来个挟帝自立。”
南朝之所以政权更迭的如此频繁,也有杨勇所说的因素在。
其实自东晋开始,镇守各地的将领就已经形成了割据的势力。
这些地方将领但凡与朝廷中央发生矛盾,就会形成造反叛乱的事情。
而这些将领之所以能快速崛起,还是因为南北朝多年的军事对峙所造成的。
因为战事频发,而皇帝又不可能亲临战场亲自督战,这就必然导致军事权力的下放。
将领执掌一地,军事和行政权力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形成了他们与朝廷中央抗衡的资本。
如同是唐末时期的藩镇一般。
这件事也间接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约束力愈发的薄弱,也就是所谓的皇权弱化。
再加上南朝四国皇室之间内斗的十分频繁。
自刘裕代晋建宋之后,南朝后面几乎大部分皇帝都涉及到了宗室的内斗倾轧。
其中像刘彧、萧鸾等人诛杀诸王更是进一步削弱的皇室的力量。
也就是在他们之后,如萧道成、萧衍这样的人才能如此顺利的夺取政权。
最后就是自刘裕代晋自立开启了庶族武装夺权的先例。
越往后这种权臣篡位的事情就变的愈发的合理合法化了。
甚至连百姓对此都感觉到习以为常。
同时也正是在政权的不断更迭中,南朝的军事、经济力量都遭到极大的削弱。
以至于让杨坚的大隋轻易获取了胜利果实。
“这么说,朕打他倒是冤枉他喽?”
朱厚照冷笑一声对杨勇说道。
杨勇摇摇头道:“朕并非要为他辩白,只是在阐述南北朝之事而已。
纵然萧宝卷是因为何种理由而擅杀大臣,他后面做的都是错的。
就像先生所说的一样,大臣或许该杀,但百姓无论如何都是冤屈的。
究竟他该不该杀,如何杀,朕自然还是要听先生的意见。”
朱元璋把眼一瞪:“如何不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