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清晨,阳光如金纱般轻柔地披在繁华的街道上。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行人熙熙攘攘,叫卖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热闹的市井乐章。
林琅身着一袭火红的骑装,那鲜艳的颜色宛如一团燃烧的火焰,在人群中格外夺目。他头戴黑色束发冠,冠上镶嵌着一颗圆润的明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璀璨的光芒。腰间系着一条黑色的皮质腰带,上面装饰着精美的金属扣饰,彰显着他的不凡身份。
此刻,林琅正站在一匹神骏的黑色骏马旁。这匹马身姿矫健,毛色油亮,四蹄刨地,发出阵阵嘶鸣,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驰骋一番。林琅轻轻抚摸着马颈,眼神中满是亲昵与信任,仿佛在与马儿交流着什么。
随后,林琅一个利落的翻身,稳稳地跨坐在马背上。他双手紧紧握住缰绳,双腿微微用力夹紧马腹,口中轻喝一声:“驾!”那骏马便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瞬间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
马蹄声如急雨般在街道上响起,行人纷纷避让。林琅纵马疾驰,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劲风,将他的发丝吹得肆意飞扬。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不羁与豪迈,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畅快的笑容。此刻的他,仿佛忘记了所有的烦恼与束缚,只沉浸在这风驰电掣的快感之中。
街道两旁的店铺和行人如幻灯片般快速向后闪过。林琅时而俯身贴近马颈,仿佛要与骏马融为一体;时而挺直身躯,尽情享受着众人投来的惊叹目光。在这繁华的京城当街纵马,他宛如一位不羁的侠客,在这尘世中留下一道独特的风景。
然而,很快林琅便意识到如此疾驰在当街太过危险,会惊扰到百姓。他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不舍,但还是果断地勒紧缰绳,骏马前蹄高高扬起,发出一声长嘶,缓缓停了下来。
林琅轻拍马颈,安抚着它躁动的情绪,然后慢慢调转马头,向着远处走去,只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让路人纷纷回味着方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京城的天空湛蓝如洗,悠悠白云如棉絮般飘荡。翰林院那巍峨庄重的大门,朱红的颜色鲜艳夺目,门口的石狮子威严耸立,仿佛在守护着这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梦想与学识的圣地。
李悠然早早便来到了翰林院外。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袍,虽质地普通,却整洁干净,腰间系着一条藏青色的布带,越发显得他身形修长。此刻的他,神情略显紧张,双手不自觉地紧紧攥着衣角,手心微微沁出细汗。但他的眼眸中,却透着一股坚定不移的执着与渴望,那是对知识的向往,对学问殿堂的憧憬。
当太阳渐渐升高,洒下温暖而明亮的光辉时,翰林院的大门缓缓打开。一位身着锦绣官袍的老者稳步走出,他便是翰林院的掌院学士,声名远扬,德高望重。其面容和蔼,眼神睿智而深邃,透着一股饱读诗书的儒雅气质。
李悠然见状,赶忙上前,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学生李悠然,久仰翰林院大名,今日特来拜师,望先生能收留学生,让学生在此研习学问,增长见识。”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却充满了诚恳。
掌院学士上下打量着李悠然,见他虽衣着朴素,却气质不凡,眼神中透着聪慧与坚毅。于是,他微微点头,温和地问道:“你为何想要拜入翰林院?”
李悠然抬起头,目光坚定地回答道:“先生,学生自幼热爱学问,渴望能在这汇聚天下英才之地,聆听诸位先生教诲,汲取知识的养分,日后也好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
掌院学士听闻,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微笑。他转身看向身后的翰林院,仿佛在思考着什么。片刻后,他回过头来,说道:“翰林院非寻常之地,求学之路艰难且漫长,你可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李悠然毫不犹豫地再次深深鞠躬,说道:“学生早已做好准备,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学生都不会退缩。”
掌院学士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好,看你如此诚心,我便收下你这个徒弟。从今往后,你便是翰林院的一员,需遵守院规,潜心向学。”
李悠然心中大喜,激动得眼眶微微泛红。他赶忙再次行礼,“多谢先生收留,学生定不负先生期望。”
就这样,李悠然成功拜师翰林院。他迈着轻快而坚定的步伐,跟随掌院学士走进那扇象征着知识与荣耀的大门,从此开启了他在翰林院的求学生涯,踏上了追逐梦想的新征程。
春日的暖阳慵懒地洒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微风轻拂,路边的垂柳依依摇曳,嫩绿的新芽在风中轻轻颤动,仿佛在诉说着春的生机。林琅身着一袭淡蓝色的长衫,衣角随着步伐轻轻摆动,头戴一顶小巧的方巾,显得儒雅又俊逸。他双手背在身后,信步走在这充满诗意的小镇街道上,享受着这惬意的午后时光。
当林琅拐进一条幽静的小巷时,迎面走来一位教书先生。先生身材清瘦,一袭洗得有些泛白的灰布长袍,却浆洗得极为平整,袖口和领口都带着岁月摩挲后的细微磨损痕迹。他头戴一顶黑色的瓜皮帽,帽檐下露出几缕银丝,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却丝毫不影响他那一双眼睛的明亮与睿智,眼神中透着温和与慈爱,宛如一泓深邃的湖水,藏着无尽的学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琅微微一愣,随即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赶忙快走几步,恭敬地作揖行礼:“先生,许久不见,近来可好?”
教书先生先是一怔,待看清眼前之人是林琅后,眼中满是惊喜,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他伸手轻轻扶住林琅,说道:“是林琅啊,许久不见,你愈发精神了。我一切都好,倒是你,近来学业可有精进?”
林琅直起身来,笑着回应道:“托先生的福,学生近来日夜苦读,自觉有所收获。只是遇到一些困惑,正不知该如何解惑呢。”
教书先生听闻,兴致勃勃地说道:“哦?说来听听,说不定老夫能帮你指点一二。”说着,他伸手捋了捋下巴上那一小撮花白的胡须。
林琅便将心中的疑惑一一道来,关于经书中某些晦涩难懂的词句理解,以及对诗词韵律运用的困惑。先生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微微点头,时而轻轻皱眉思考,时而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待林琅说完,先生侧身指了指不远处街边的一处石凳,说道:“此处不便详谈,我们去那边坐下说。”
两人来到石凳旁,并肩坐下。先生清了清嗓子,开始耐心地为林琅讲解。他的声音虽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沉稳。从经书中的历史典故说起,再到诗词韵律的演变和技巧,先生讲得深入浅出,妙语连珠。林琅听得入神,时而恍然大悟地点头,时而又提出新的问题。一时间,这幽静的小巷里,回荡着两人探讨学问的声音,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他们身上,仿佛也在倾听这一场知识的交流盛宴。
京城的清晨,阳光如金纱般轻柔地披在繁华的街道上。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行人熙熙攘攘,叫卖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热闹的市井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