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完毕,最终,兀良哈部落选择归顺大明。
这实在是因为大明开出的条件太过优渥,以当前兀良哈部落的实力与处境而言,根本没有拒绝的资格。
消息一经传出,双方人员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草原上,兀良哈部落的子民们,或是在毡帐边,或是在放牧的草地,奔走相告,他们为能避免战事而由衷高兴,眼神里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而大明商队这边,各个成员也是满脸笑意,他们憧憬着即将展开的贸易,似乎已经看到了丰厚利润入账的场景。
随着消息的迅速扩散,跟随李祺前来草原的商队们早就忙碌起来。在一处巨大的空地之上,四周是辽阔的草原,远处山峦起伏,与蓝天相接。
商人们将自己的货物全部摆放出来。那晶莹剔透的雪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新铁厂的大铁锅,乌黑发亮,厚实的锅身彰显着工艺的精良;来自江南的大米,颗颗饱满,散发着淡淡的米香;北方的白面,细腻洁白;还有一块块茶砖、茶饼,整齐排列。所有的东西摆放在一起,让草原上的这些牧民们一眼就明白,这些人是来做生意的。
这一次跟随过来草原的商队规模庞大,足足几千人的商队,大家携带的商品数量众多且种类丰富。如此多的东西摆出来,瞬间就吸引了兀良哈部落的牧民们。
大量的牧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身着各式的皮袄,骑着骏马,马蹄扬起阵阵尘土。他们聚集过来,看着这些盐巴、铁锅、茶叶等等,双眼放光,那眼神中满是渴望,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长久以来,大明和草原之间的往来一直都很频繁,然而因为先前北元的存在,大明朝廷严禁互市,并且严厉打击商人走私货物到草原。特别是前几年两国打响国运之战,大明朝廷的禁令愈发严苛,在边境地区不断部署兵力,严查边境走私。
在这样的政策之下,草原上的物资变得极度稀缺。盐巴、铁锅、茶叶、粮食等等,这些都是草原上最紧缺的货物,尤其是盐、茶叶和铁锅这三样东西。
草原不产盐,但是人不吃盐就浑身乏力,无法正常生活。在大明,一斤盐顶天也就几十文一斤,经过几次激烈的价格战后,最好的雪盐也不过才五十文一斤。但在草原上,一斤盐的价格却能达到几百文一斤,当然,草原上通常不用大明的铜钱,大多时候草原人都是以物易物。
往往需要用牛羊来换盐巴,这样算下来,价格就更高了。可即便如此,盐巴在草原上依旧极为稀缺。山西的晋商,基本上都是靠走私货物到草原上发家致富的,这里面的利润,比海贸利润还要丰厚,随便转手一次,几十倍、上百倍的利润都有,这也是他们在明末摇身一变成为“八大蝗商”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