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辛屈这样远征的,终究是少数。
辛屈还有军功爵制度的框架,能够勾动上下所有人的欲望野心,但饶是这样,这一波远征下来,调动了十万人一起行动,带回来的收益也不过三十几万人口,规模看起来膨胀了,可还是因为各种原因,减损与分散了。
短时间内,燕国的力量有点分散,连带着霸府的都要重新调整。
所以他一直看着地图,准备重新调整霸府的名头与区划,尽快形成一套相对有效的军政体系,好让他的控制区能快速发展,最终形成合力。
但还是需要取舍。
就好比,东疆一分为二之后,西伯周信单独控制了高昌,那么高昌到伊吾之间,长达一千多里的土地上,就需要相当多的据点与驿站,才能维系高昌跟燕国的联系。
还有獾姒的定边营,那边已经是燕国能最低成本沟通西域跟北方的通道了。
但这路程也有两三千里,也就是骑兵部队能快速机动,才能负担得起传信的成本,不然辛屈早就撤回来了。
又看了一会儿,辛屈提笔,在帛布上写了起来。
不多时,所有将军霸府的辖区都有所改编。
镇中将军:统辖承德、上谷、赤峰、辽西。
镇北将军:乌桓属国、察哈尔、大兴安岭以西。
镇西将军:大同、山西。
镇东将军:辽东、东北、无终、令支、朝鲜。
镇南将军:河洛、汝南。
五镇之后,辛屈开始在各镇之间穿插将军府,也就是四安将军与四平将军。
其中四安将军将会转为关隘控制,专门控制一些地理环境要紧的地方,粮草自筹,不需要上缴,而四平将军则是真的安排在边区,不仅要自筹钱粮,还需要燕国支用。
五镇将军则是需要进行转移支付,大部分钱粮需要上缴燕国统一安排。
因此四安将军的关隘,就是燕国统一设计的粮仓核心区。
再加上四安将军的安排,他们不是奴隶出身崛起的勋爵,就是姚姓来历,与辛屈的关系匪浅,基本上是没了辛屈支持,他们在国中一点地位都没有。
新一轮的调整之后,燕国整个霸府体系,将正式进入五镇四安四平十三霸府。
同时辛屈在金吾、禁军之外,单独设立了幽州左右卫。
幽州左卫负责幽州东部的开垦,幽州右卫负责幽州西部的开垦,正式开启了建设兵团的后勤体系。
至于为何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因为招纳的戎狄部落太多了。
这批人必须军管约束起来,不然放出去给各霸府,辛屈担心各个霸府会挑动这批人造反,类似于明朝的时候在西南改土归流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