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儿童开蒙教育是整个文化社会的重要一部分,核心目的就是通过识字,德行的教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来奠定孩子的基础。
所以一般有些条件的人,都会聘请一位当地比较出名的读书人或者是文坛大儒来给孩子开门。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自古以来有之,且传承至今。
在富贵人家尤为突出。
越是地位高的家族越会注重子女教育,上到皇子皇女,下到达官贵人,无论是王公将相都是如此。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所有,并且传承下去,不让自己辛苦一生拼来的家业付之东流。
李慎也是如此,口中说的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这么大的家业就算他们败家一些也够他们挥霍了。
可真的到了实际,李慎也不能免俗,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将来开枝散叶,将自己打下来的商业帝国发扬光大,传承千年。
最好是到了后世,还能够看到自己的纪王集团。
为此他才会跟太子要人,选择王元感。
王元感也没有让他失望,有着文人的风骨,至于说文采,能够明经及第,又在弘文馆做博士,自然文采出众。
再看现在王元感拿出来的书籍,已经表明了他的用心。
第一本就是打基础的千字文,由南朝周兴嗣编辑的千字文,在唐朝颇为流行,是为孩童开蒙的最好的书籍。
全文都是以四个字为一句,对仗工整,包涵了天文,地理,历史等等内容,既学习了认字,又增长了学识。
王元感将一个包裹里的书一本一本的递给阳阳,千字文,急就篇,论语,孝经,还有一本礼记。
“小郎君,为学之道,守在修德,你要牢记,德不配艺,必遭其累,待人以仁,处事以信,不可趋炎附势,见利忘义,
遇弱不可欺,遇强不可眉,心中长存浩然正气。
若德行有亏,纵学有所成,亦为君子所不齿,难成大器。”
这是王元感对阳阳的训诫,是拜师仪式的流程,师者回礼之是对弟子的忠告和赠言。
“弟子谨遵恩施教诲。”阳阳将手中的书籍递给一旁的婢女,然后对着王元感躬身行礼。
他这些规矩,昨日武媚娘都已经教过了,虽然他只幼五岁,可平时的表现一点都不像是五岁。
武媚娘本来还挺担忧,可后来听蓝玉儿说,纪王小时候也这样之后,也就放下心来,看来是随了他爹。
而夕夕,别说是随爹,连她妈都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