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幽州城,尽管依旧处于寒冬的笼罩之下,却处处洋溢着温暖与生机,与北疆其他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柳林的治理下,幽州百姓不仅抵御了严寒,更迎来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期许 。
朔风如刀,割着幽州城的大街小巷,空中雪花纷飞,给整个世界蒙上了一层银白的纱幕。
卖石炭的小贩裹着厚重的棉衣,艰难地拉着车,车轮在积雪中碾出一道道深深的辙印。
他戴着的狗皮帽子上,早已结满白霜,远远望去,像顶着一头蓬松的白雪。
原本在外劳作、满是冻疮的手,如今藏进了厚实的棉手套里。
这身略显臃肿的棉衣,穿在身上像个大狗熊,可小贩心里满是庆幸。
在过去,这棉衣可是家中的“宝贝”,遇上灾年,能拿去当铺换粮食,救一家人的命。
回想起从前的冬天,小贩不禁打了个寒颤。那时,过冬取暖无比艰难。
烧柴,周边山头被有钱人家霸占,穷人根本上不了山。
就算冒险上山,山路崎岖,大雪封山,野兽因饥饿四处觅食,稍不留神,就可能成为狼的腹中餐。
烧炭,更是危险重重。穷苦人家买不起好炭,只能用劣质木炭,不少人夜里点着炭火盆,第二天就没了气息。至于大户人家用的精美兽炭,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多亏了柳大人!”
小贩喃喃自语,脸上洋溢着感激。前些年,柳大人发明石炭,又推广火炕,彻底改变了大家的生活。
如今,只要往炉膛里塞几块石炭,红彤彤的火苗就能烧上一整晚。再配上暖和的火炕,以及雇工匠精心打造的保暖房屋,冬天变得惬意无比。
“谁家还缺石炭?这可是上好的蜂窝石炭,耐烧得很!”
小贩扯着嗓子吆喝,声音在清冷的空气中回荡。几个婆子听到叫卖声,结伴而来。为首的张婆子笑着说:
“给我来二十块。柳大人带来的石炭,就是好用,一块能烧好久。”李婆子附和道:“可不是嘛!要不是柳大人,咱们哪能过上这么舒坦的冬天。”说着,婆子们纷纷掏出钱来,抢购石炭。
幽州百姓向来有储蓄的习惯,入冬时都会囤足石炭。这些来买石炭的,要么之前没买够,要么家中来了客人,急需用炭。小贩看着石炭很快卖光,心里乐开了花。他来到旁边的刮脸铺子,让师傅仔细刮了刮脸,洗去脸上的黑炭。随后,哼着小曲,来到羊杂汤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