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踏歌(一)

瑞宁公主命人备下了青竹酒,清凉的酒液入喉,驱散了夏夜的燥热,却又在腹中升腾起暖暖的热度。

河岸边似是裹上了一层柔软的银纱,树叶簌簌作响,在风中轻轻摇曳。

顾窈娘照例没敢喝酒,滴酒未沾,只专注地吃着烤肉。

空气中的肉香混着酒香,橘色的火光洒在六人身上,给每个人的身上都镀了一层柔软的红光。

身形在黑暗里变成了剪影,虽仍是在尘世中,却显得格外静谧而美好。

也不知是谁起的头,站了起来,哼起了大成家喻户晓的《月下歌》——

“予我财帛,赠我衣罗。

助我青云,得我谢伺。

求我丘貉,回以割袍。

我思即我行,奈我如何!”

相传前朝名臣司文如,才华受到当时宰辅的垂青,在仕途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前朝时并未大力组织科考,人才主要依赖着权贵世家之间的举荐。

司文如出身不高,虽是满腹才华,却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终于在宰辅帮助下进入了朝堂,一身本事得以施展。因此他对宰辅极为敬重,充满感激。

可没想到后来宰辅却是逐渐忘了初心,做了那乱国的权臣。挟恩求报,要求司文如与他同流合污,被司文如断然拒绝。

从前宰辅为司文如铺就的青云路,就此被宰辅一刀斩断。从前的风光化为烟云,直至宰辅倒台后,方才重新得到任用。

可那时已是孑孓老者,虽是初心未改,却已再无当年青壮时的充足劲头。

他便向当时的皇帝请命,在京郊开了一个书院,专为嘉奖贫寒但心存大志的读书人而开,愿财帛之苦再也不是读书人治学报国路上的绊脚石。

司文如在朝时一腔赤子之心,为民请命;老了教书育人,为这片土地培养了无数可用之才。百姓十分感激他的恩德。传闻《月下歌》便是他左迁西洲所作,广为流传。

世人都以此来劝诫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身处何地,始终保持赤子热忱。

也是在那之后,掌权者便对世家盘踞的局面深恶痛绝,意识到了科举之路的重要性,不断改革科举制度,方才形成了如今广开恩科的局面。

只要肯用心,寒门学子亦可报国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