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夸得陈清文喜笑颜开,抱过儿子亲了下,随手交给沈氏:
“让人把饭端上来,等毓儿吃过饭,我还得考较一下他的学问,既然要下场,怎么也不能堕了大哥的名头不是?”
一番话说得陈毓简直要风中凌乱了——
在书院时,每日里由先生和准姐夫考较,回来了亲叔叔也要亲自上阵——
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只是陈清文你的训侄大计还是没来得及立即实施,两人刚用过饭,就有下人回禀,说是义学里的先生到了。
因陈毓一直身在方城,此番下场,须得和其他学里一起。
临河县城里,除了两三所社学外,也就是陈家兴办的义学罢了。
本来陈清文想着,社学里的先生经验应该更老到些,不然就让陈毓从社学那里投考,不妨,那些私塾先生都不是太感兴趣。
毕竟,听说对方也就是个十二岁的娃娃,所有人第一感觉就是,来闹着玩的吧?心里先就有些不喜。
再说了,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反正都是不可能考中的,要是这位陈公子能考个一般也就罢了,要是糟糕的紧,带累的自己的名声都会不好,说不好会影响到社学以后的招生……
陈清文也是个聪明人,看他们的样子也能看出来,又不想落个以势压人的大帽子,便索性收回成命,直接同自家兴办的义学里准备下场的学生一块儿报了名。
义学里的老夫子姓杨,倒没想到也是个急性子,竟是这么快就巴巴的赶了来。
陈清文忙命人撤去杯盏,亲自带了陈毓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