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一经电视台播出,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中学几乎包揽了前三名,再加连续两年全市联考成绩排名靠前,阳城人这才发现,荣安中学还他妈有点厉害。

王校长虽然没能成功调回县里,但凭借着孩子们的“声明在外”拉到不少赞助,不止给学校建了图书馆,还有两栋三层教学楼,篮球场,足球场,甚至连食堂也翻修一新。

整个荣安中学大变样。

硬件条件在十几个县区里名列前茅,附近乡镇的孩子都愿意来荣安上学,可选择生源多了,自然开始“挑嘴”。

专挑分高的录取,非本乡户口的最低录取线比县里实验中学还高。

有了,还特批了四十个教师编制,不论年纪资历学历,凡能者居之,报名者众多,犹如过江之鲫。

“浪哥你说怪不怪,语文老头儿讲课怎么越来越认真了?以前都没作业的,咋现在跟吃了兴奋剂似的……”

沈浪笑笑,人要招四十名优秀教师进来,这些论资排辈从初中学历排上来的老油条当然得努力,不努力只能等下岗,或者转岗。

听说初一有个语文老师以前只是初中生,从代课教师好容易混到个编制,以为万事大吉,每天上课不讲课,所带班级连年倒数第一……被弄食堂去了。

编还是那个编,可在食堂收费,名声多难听啊,工资也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说起努力这个事儿,最近老师可比学生卖力多了。

***

翻年过后,气温渐渐回升,到初三最后一个学期,课业开始紧张起来。

家里人都不同意他们再折腾书屋,蔡妈妈身体不好干不了农活,索性主动接下帮他们打理书店的事儿,有啥重活沈浪和王小东去做,每个月只意思性的收他们八十块钱。

“姐你看啥呢?奶说了,让你好好写作业。”强子伸手在雨桐眼前晃晃。

“臭小子,就你话多,闲着没事儿帮我浇浇花。”雨桐指指院里的植物,芭蕉树愈发翠绿,刚有院墙高,顶上已经挂了一串绿色的果。三角梅爬满整片墙,紫红色的花海看着就赏心悦目。

强子“咚咚咚”跑去,小心翼翼,半瓢半瓢地往跟脚处泼洗菜水。

云岭这天气说来也怪,去年发洪灾淹死不少庄稼,今年又旱得土地开裂,玉米种子埋土里,老天爷一直不下雨,种子发不了芽,被老鼠掏回窝里去,可惜了不少种子钱。

然而,种子钱是小,种不出玉米才是大事。

这可是整个云岭省最重要、产量最高的农作物,猪鸡牛羊牲口要吃,吃不完的能卖钱,能酿酒。可以说,村人一年百分之七八十的收入都依赖它。

颗粒无收可是大事!

陈家坪有七八口井,人和牲口用水倒是不愁,但浇灌地里玉米种子就成问题了。村里组织大家轮流灌溉,今天正好轮到大伯家和舅舅家,大人们天没亮就出门,至今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