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后廊上本家的五婶子。”旁边一个婆子解释。

“快请起。”晴雯忙扶他们起来,让到屋里坐下,又让姜楠上茶。

“五婶何必如此,都是一家人。”晴雯温和笑道。

妇人指着两个孩子道:“这是沂哥儿和濛哥儿,早些年我们一家子在沂蒙山做生意的时候生得他们。三爷与三奶奶新婚,本不该来打扰的,今儿来确实有事。沂哥儿十五岁了,这些年一直认真读书,认得不少字,十三岁就考了秀才,太爷都说他是这些年轻后生里最好学的,如今就想让他给三爷当个小厮,也能跑跑腿的,不知……”

晴雯看看这两个后生略微眼熟,应该是那晚闹洞房的时候见过。疑惑问道:“既是学问好,怎么不读书了呢,明年就是大比之年,也许高中呢。”

五婶抹泪道:“要不是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我也舍不得……孩子他爹年前没了,为了给他看病,家里已经四处借债。如今没了当家男人,我一个妇道人家只能做点针线活挣个小钱儿,根本养活不了这两个半大小子。”

晴雯叹了口气,心中定了主意,却也没明说,毕竟自己不方便当面做主,就说等李三回来问问他。五婶点着头说了几句好话,便起身告辞,两个孩子始终低着头跟着母亲。穷人家的孩子有几个能抬起头的。

晴雯刚开口留他们吃饭,五婶推辞着,李三就挑帘进来了:“五婶子来了。”

五婶赶忙又叫两个孩子磕头,又称三爷,闹得李三都不好意思了。

扶他们落了座,又把来意说了一遍,晴雯亲自给李三倒了杯茶递到手上,李三沉声道:“沂哥儿不读书太可惜了,还是让他去读吧。每年给太爷的米面钱粮和笔墨纸砚等物都由我来出,如今我确实也需要个跑腿办事的,濛哥儿机灵,虽不爱读书却也识的几个字,就让他跟着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