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不止如此。
一部古籍,注释的往往不止一家,如果有人把各家注释给汇总了,再加上自己的注释,这就是集解,又叫集释。
这么说起来,很麻烦,实际上也确实挺麻烦。
对于外行以及初学者来说,就一个字,乱。
百花齐放当然是好事情,可这对于后世习惯了“标准答案”和“得分点”的人来说,真的很乱。
哪怕你买一本集解,上头一下子看到了三家注释,都是什么什么大家的注释,你倒说说,以哪个为准?
为何会如此呢?
因为这时候的文人,是讲究家数传承的,很多东西是靠讲解,口耳相传,所以,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而言,拜一个好先生,才格外重要,而得到师父批注过的书,就是大恩。
但在沈昼锦看来,这就好像语文课本也需要确定一个版本一样,学同样的书,并没妨碍学生长成各方面的人才,所以确定一个权威版本,让初学者不走弯路,这是好事情。
这世上哪有这么多明师?乡间启蒙的,秀才都算少见了。
减少学子们对“明师”的依赖,对朝廷来说也是大好事,从根源上就减少了党争。
所以她在一个历史相似的位面上,推动朝廷编纂了这么一套权威版本,除了四书五经,还有三百千。
前后足足花了十一年的时间,主持者就是她在那个位面的恩师,她自己也参与了。
她肚中也算是有三两墨水,她觉得已经很好了,称的上尽善尽美,但若放到文人圈子中,必然会有不同的声音。
这也无所谓,反正你想求我办事,就按我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