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页

上沟村的政策是保密的,但是架不住隔壁几个村闹饥荒,求到了他们家门口。上沟村出于人道主义精神慷慨地掏出粮食援助友邻, 他们从嘴里挤下口粮把它拿来种地, 有啥毛病吗,没啥毛病!

简直是感天动地!

马根生也不是自私的人,自己能吃饱穿暖, 隔三差五加顿肉改善伙食,出到外面一看周围全都是闹饥荒的穷人,穷得卖儿卖女讨生活的农民,他心里满不是滋味。他的想法和阮儒良一样朴素,要是全国各地早早种上他们村的高产种子,普天下所有农民都吃饱穿暖,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刘刚听说别的村哭穷来村里借粮食,压根没把“南德道人”和借粮食联系在一起。毕竟这年头借粮食的人太多了,前段时间他们村也接济过机械厂,卖了不少粮食给他们。

附近几个村的农民拿到了仙人指点的“仙种”后,那是恨不得当成自个儿的祖宗一样供起来。生产队干劲十足,一群人经常热情高涨地拉着牛犁田,一到春分就准时播种,干得眼睛都快红了。

他们完全没想到自己种的是高产粮食,他们只知道这是能带给他们“幸福”的仙种。

在这种精心的料理之下,第一季度的粮食成熟了。当他们挖开地底下的红薯,红薯的产量节节往上跳,每亩地产量直逼八千斤。所有农民惊喜的眼泪直在框里打旋儿——

他们直接被它的产量吓到了,怎么会有这么争气的种子,种一亩顶别人种三亩?

……

1962年夏季开始,报纸上各地上报的粮食高产数据噌噌地飞涨,一个村子红薯亩产六千斤,另一个村子马上报亩产七千斤,过了段时间又有亩产八千斤的报道,看得人都麻木了。到夏季的尾巴,有一个叫“上沟村”的村子,爆出了红薯亩产万斤的新闻,全国上下都轰动了。

大伙有了一种回到了几年前“大跃进”的荒谬感,但夏季结束后城镇市民们忽然之间发现自己买得到粮食了,供销社隔三差五地上精细粮。以前只有过节的时候才有的大额供应,现在每天都能看得着,只要肯去排队一准买得到。

揣上粮票、带上小板凳,街坊邻居坐着唠嗑家长里短,一壶茶喝完了粮食也就到手了。

每天供销社门口排起热热闹闹的长龙,工厂次第复苏,首先喘气活过来的是一批食品、副食品工厂,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充足,机器轰隆隆地响了起来,马力十足。

被重新招回来的下岗员工比谁都兴奋,恨不得二十四小时都泡在厂子里干活。

c市的名牌大厂长友粮油厂原本每月只能生产10吨花生油,但粮食供应跟上之后直接达到日产5吨食用油的指标,业绩蒸蒸日上,厂子不断地扩建、招工,厂长慷慨大方地给工人盖了新食堂、托儿所、小学、初中、还打算重建员工宿舍楼。

它一个厂子直接盘活了上下游的供应厂,譬如冶钢厂、机械厂、五金配件厂,水泥厂、食品厂、饮料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