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页

泰山恢宏。

登泰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校

他希望他的徒儿能出类拔萃、领袖群雄,使他脸上增光。

他的剑法一向走的是邪、斜、刁钻、毒辣、偏锋的路线。

他希望他的衣钵传人能补正他之缺失:

能得到泰山的宽宏气派,尽融会于剑法之中,成其为绝顶的剑法。

他们的看法是来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个人在那环境浸淫久了,自得其气而成真,是指“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也,若出身于富贵莱华之中,当然也成金枝玉时。

他们驱使弟子上山学艺,也无非是想其传人得其天地之毓秀,尽化为剑法武功,来完成他们当年未竟之志:独步天下,冠绝群伦。

可是,似是事与愿违。

因孙忆旧(以及其他之剑)在山上练成的剑法,直至下山为止,却不一定跟原来他们所想望的:例如在泰山练剑,便能得剑法之巅峰气势;在华山练剑,想得到剑法之奇;在黄山练剑,就可以达剑法之美……有时候,却适得其反:孙忆旧的剑法,反而走的是更加奇、诡、妖、异的一路。

对这种情形,“七绝剑神”之首罗左右却有个理所当然、不以为奇的说法:“环境不是最重要的,一切仍端赖于本性。本身的气质取向,才决定一切。嗜杀的,纵天天不吃肉,还是有一口会杀人的。有慧根的,哪怕出身于屠户门下,最终还是会皈依佛门。不过,我们让他们上山,也没白费,因为就算不能以泰山之浑宏浸淫同样浑厚的剑法,但却能反逼出其剑意更灵动、妖异,如月之阴影、光之背面,其效益尤显。气质不同、如水人生克,日月互动,反而是意外收获,是可喜可贺的好事也!”

这番说法总算能让其他六名“剑神”不那么惘然若失。

是以,剑妖孙忆旧虽习剑于泰山,他的剑法仍不是泰山之剑:而是“妖剑”。

剑主也外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