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页

还说街边的那些小‘牲口’们,手中的骨粉一定是从牧场的食槽中偷来的,若是被那些牧场主看到,一定会打断他们的手,让他们再也不敢溜进自己的牧场。

很难想象,在这样一座毗邻‘诸神眷顾的光耀之海’旁,每天有着无数渔获出产的城邦,却依旧还有如此多的人口连填饱肚子都很困难。

巴特尔似乎看出了菲舍他们的困惑,笑着道出了一个残忍的事实:

这和卡琳珊的传统有关,自从夏恩年代起,夏恩一世就宣布了所有人永久自由民的权利,经过千年的传承,这项认知已经刻印在了所有人的骨子里。

但有些讽刺的是,当人在更基本的饥饿乃至生死面前,自由……就显得如此飘摇而可笑。

由于卡琳珊的产业结构问题,这里虽然也有一些制造家具、盔甲、马车、服装等传统型作坊,却也用不上这么多劳动力的。

加之这些传统手工业大多还有学习门槛,这些作坊完全可以利用聘用学徒的方式进行,于是大多数没有经受过教育的,就只有去港口争取一切苦力活儿,微薄的酬劳加上不稳定的日结工作,很难让他们积蓄起改变命运的第一桶金。

不……长期挣扎在存活阶段的底层自由民,他们即使侥幸找到了份薪水不错的临时工有了些积蓄的钱款,他们甚至不会用来尝试掌握劳动工具,而是用那不多的钱买上一些口感更好的面包和谷物,或者较为体面些的衣服……

这是……思维上的贫穷。

权贵与商人们只要控制住食物价格,并阻止例如鱼骨粉这样的廉价‘饲料’的流通,那么就有大把的‘自由民’会选择在被饿死之前,将自己作为奴隶卖出,以获得活着的权利……

而奴隶,就是卡琳珊最大的产出和特色商品。

尤其是在安姆于海外开辟新的殖民地后,光是种植园、矿产的奴隶劳工需求,就是一个无底洞。

这让卡琳珊的底层‘自由民’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贫困,让他们有限的认知中认为,只有生育更多的孩子,才能够摆脱这样的命运。

但抚养更多的孩子,却只会让他们更加贫困。

在奴隶来源及其广泛的卡琳珊,没彻底长大的孩童,是饱受歧视的,尤其是男童,甚至一条狗都比他们值钱。

所以李维在他们眼中的看到的,大多空洞,而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