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告人是西征军中一个副将,也曾是冯任宫廷卫队长时的副手。奏章中,这人指证现今带头反抗凯曼的南方联军领头人物,黑旗军的圣剑士艾里,曾是三年前参加天庐武道大会武者中的前十强之一。在追捕十强时冯曾遭遇艾里,当时艾里身边带着的一个黑发少女,则是黑旗军中与圣剑士齐名的圣女萝纱。
而那一次,他亲眼见到冯曾和艾里以相当熟稔的口气谈话,而且在后来艾里已被卫兵围住时,冯始终未出全力,才让对方得以从容突围逃走!若非如此,圣剑士和圣女早就死在拉寇迪街头,也不致为今日的凯曼惹来这许多麻烦。
这个名为佐拉的副将还随奏章附送来圣剑士和圣女的画像,又列举出其中不少卫兵的姓名番号,称这些都是那天随同冯行动的卫兵,只需向他们稍加查对,便可知道此事是否确实。尽管还未查证,单看这些证据列得明明白白,就八成可以确定这不是捏造的了。
书函中,佐拉又写道,冯平日处事还算公正严明,从未有徇私之举,惟独对那两人网开一面,成就凯曼今日之大患。这未免巧合得过头,让人很难不怀疑他是否与那两人早有勾连。而一个凯曼重臣,与身为凯曼对头的圣剑士和圣女会有什么样的私下联系,自是不言而喻。
在书函的后半段,佐拉则以大段篇幅描写了冯率军西征后,如何仗着自己“五英雄”的威望在军中大肆招揽人心,营私结党,同时还借着西征之机,利用各种手段施恩舍惠,拿属于凯曼的财物人力来增加他个人在塔思克斯被占领区的声名威信。书函的语气处处暗指迪卡尔·冯企图利用西征完全掌握西征军军权,寻机起兵叛变,以西征军占下的大片土地为基业自立为王!
作为例证,佐拉举出三月二十日发生的木法沙城放粮事件。冯为了卖好,竟执意将随军携带的大量军粮分给当地民众,等到后来赈灾的粮食送到后才补回军粮。他曾苦苦劝阻将军不可做这种违犯军法之事,将军却置若罔闻,反而痛斥他一顿。
佐拉在信中恨恨写道,无论军粮还是赈灾之粮,都是属于凯曼一国的财物,送粮赈灾亦是国王陛下的仁心德政。可迪卡尔·冯只这么一转手,自己未出半分银钱,用的依旧是国家的粮食,救济灾民的名声却都落到了他头上。现今木法沙城中,人人只知西征大将军而不知凯曼之王。
就连西征军,也几乎完全成了迪卡尔·冯的私人军队。私自放粮这等大事,无论是木法沙城中还是西征军中都是人人尽知,然而军中却是人人维护冯将军,没有人肯把他触犯军法之事上报。再不清查此事,遏制迪卡尔·冯的阴谋逆行,六十万西征军恐怕很快就要变成叛军,反噬凯曼!
萨拉司坦看完,也不由变了脸色。
一封充斥大量揣测之辞的密告信,本来无需多理会,不过刚经过诤君之事,他们对叛乱这样的字眼未免都特别敏感。而且信中所列的例证都十分明确,不难查证,看来不会是捏造的。冯手下的六十万兵马,足足是凯曼的一半兵力,他若反了,联合塔思克斯、神圣联盟那边的两路大军,凯曼王国就真要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了!
参与议事的几个重臣一一传阅过那本奏章后,个个面如土色。
托萨拉司坦战前精密策划之福,凯曼自开战后从未遇上过真正的挫折失败。迪卡尔·冯若真要叛乱,局势的恶劣就远非他们能够应付的,一时间这些大臣人人噤若寒蝉,都提不出像样的对策。就连萨拉司坦也没有什么好想法,只得进言:“这奏章上到底还是一面之辞,未经查证。兹事体大,没有切实了解情况前说什么都不妥。臣下回去即刻着手调查,待辨明真伪再决定如何处理吧?”
也只有这样了。无人异议,今日的议事便在不安中草草了事。
萨拉司坦行动很快,密告信所写的事情本来也不难查,只一晚的时间便查明信上所说的事确是事实。第二日一早,他到宫中把调查所得呈报上去后,大殿上的空气立刻变得比昨日更加沉闷。
仁明王默默听完,沉吟许久,终于斩钉截铁道:“即刻派使者传我金令,命迪卡尔·冯见令速返拉寇迪!西征军停止一切进攻驻守原地,暂交由那位佐拉副将统管!”
他毫无间断又颁下一连串号令,命人传信给驻守国内的剩下几名将军,要他们得令后马上整顿队伍,开赴塔思克斯替换西征军,并让西征军逐批返回国内重新整编。
萨拉司坦闻言大惊,再顾不得君臣礼仪,急急插口打断仁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