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页

总体上讲,佛祖释迦牟尼陛下将这一矛盾解决得还算圆满,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出大问题。

——在起兵推翻了京都的伪朝,废黜了当前的仁孝天皇之后,由比睿山方面的二皇子比良亲王继承天皇之位;同时确立奈良方面的小皇子来良亲王为皇储,预备成为下一代的天皇。

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裁决方案,勉强可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二皇子比良亲王得到了皇位,至于竭力拥护他登基称帝的安国寺长卿大僧都,则可以名正言顺地挂上“帝师”头衔,从而真正成为天下僧侣之首。而新天皇之前出身的比睿山,也能够借此压过奈良一头。

奈良这边的僧侣虽然暂时吃亏,但他们在军力上原本就处于下风,向比睿山的同道们屈膝服软也是理所当然之事。更何况,小皇子来良亲王毕竟还是得到了太子之位,生育他的青莲师太,也能成为太后。此外,将要登基称帝的比良亲王已经三十多岁了,却还没有自己的后代,等到他在皇位上崩了,皇太弟来良亲王上位,现在奈良这边的一切退让和损失,届时都能全部扳回来。

当然,若是二皇子比良亲王在登基称帝之后,广纳嫔妃,日理万“鸡”,努力耕耘于寝宫床榻,又生出了自己的儿子,并且健康长大。那么,围绕着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在比睿山和奈良的佛徒们之间,恐怕还会爆发出又一场可怕的腥风血雨……不过,那都是最起码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至少在如今的这个时候,佛祖的裁决得到了所有僧侣的一致赞同,以及欢呼喝彩。就连年老体衰的丰仁院法皇,也在从人搀扶之下颤巍巍地踱了出来,亲自向佛祖陛下叩头谢恩。

看到这样一副友好和睦的场面,坐在侧殿廊上的佩里提督也不由得长长吐了一口气。

虽然在此次危机之中,辛苦赶来的他并没有发挥出任何作用,但至少问题顺利解决了,不是吗?

就连悬浮在半空中金光四射的佛陀陛下,似乎也是存着这般的想法。

在听取过双方的陈述,并作出了最终裁决之后,佛祖释迦牟尼陛下先是疾言厉色地训斥了一番牵头闹事的诸位寺院住持,告诫他们一定要精诚团结,共襄大业;接着又语气温和地许下一系列诺言,声称在击败试图打压佛门的伪朝之后,将会赐给所有战功卓著者极为丰厚的奖赏。

等到威逼利诱完了之后,佛陀陛下又念叨了几句“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正想要打道回府。不料这时却有一位青年僧人跨步越出队列,举着一个匣子,对佛祖躬身行礼。

“……阿弥陀佛,贫僧来自西国之乡野小寺,愚鲁闭塞,长久不与同道互通消息。此生能够有幸目睹我佛圣颜,聆听我佛教诲,实在是感恩流涕,激动不已。故而特作颂词一首,并做成佛门法器,存于此匣之中,以便敬献给我佛陛下一观,还请我佛不吝指教……”

……

而伫立在四周的和尚、尼姑与信徒们,则是一个个听得莫名其妙,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这家伙是……光言宗座主?那帮喜欢玩尸体的变态头目?他这究竟是想要干什么?”

“……你说还能是干什么?当然是给我们敬爱的佛祖陛下拍马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