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页

徐达见赵禹这般笃定,便也不再多说。他之所以有此忧虑,泰半是因为过往行走江湖时那些武功高强、名声响亮的武林人士在他心中施加的影响至今没有消除。听到赵禹这般浑不在意的语气,也明白自己委实有些小题大作了。江湖人也是人,没有什么三头六臂的鬼神手段,自然也能用人的方法来管教。

正行走间,前方突然冲出一队士子,拦在道路当中。负责警戒的士兵正待要驱逐,却被眼明手快的徐达挥手喝退。

这一群士子皆是年轻人,最大的不过三十几岁,领头的是一名二十余岁的年轻人,手中捧着一卷丝帛,远远便与众人一起跪在地上,高声道:“草民吴中高启,与一干乡党同窗恭迎吴国公大驾!”

周围乱糟糟的,那高启也听不清远在数丈外赵禹说得什么,跪在地上挺直腰便捧着手中丝帛朗朗念诵起来,竟是一篇文采斐然的劝进表。

虽然人声嘈杂,赵禹仍然能清楚听到高启的朗诵声。这一篇四六骈文当真气势磅礴,用词激昂,便连赵禹听了,都隐隐觉得热血涌动,同时心中也泛起一丝好奇。这高启是江南有名的才子,赵禹也颇拜读过他的文章,是个真正恃才傲物的才子,却没想到此人竟肯放低身段,排头率众来劝进。

徐达看出赵禹的疑惑,在一边低声解释道:“元帅的身份在江南当真了不得,可见大家对故宋的怀念难舍。这个高启算是一个人物,据说张士诚数次招揽,许以高官厚禄,他皆不为所动,如今却肯做出此事,可见江南人心向背!”

赵禹不敢怠慢,远远便翻身下马来,一路疾行到士子们面前,拱手道:“赵禹何幸,竟得孔门弟子如此看重……”

他请高启等人随队而行,却不接那份劝进表,只推说鞑虏未灭、神州未复,不敢居功!

再前行时,应天城中士绅工商陆续有人拦路劝进,当中不乏情绪激荡,泣不成声者,赵禹心中感念之余,皆认真应对,只是一并推辞不受。行进速度慢下来,当他们到达内城元帅府时,已是华灯初上。

赵禹没时间休息,便在元帅府外设宴,宴请城中父老,与民同乐。

第304章 人各有志不强求

九月,秋高气爽。

赵禹正式在应天上尊号,称楚王。

这样一个王号,第一是表示他继承了先祖楚王赵德芳的传承,第二则是明确制订了先西后东肃清江南的策略。

经过将近半年的休整,讨虏大军在徐达常遇春两位统帅率领下,次第沿江西去,在九江、洪都一线摆出攻击阵势,逐步向西推进,一步步蚕食徐寿辉的领地。

而在东面,赵禹则采取联合方国珍打压张士诚的策略。方国珍虽然多年来一直在江浙、福建等地徘徊,始终无法突破大江封锁,然而势力也不容小觑。多年来起起伏伏,此人似乎也淡了进望天下的野心,在赵禹的扶植下,乐得给张士诚增添许多层出不穷的困扰麻烦,对于赵禹向两浙渗透的举动只是不闻不问的默许态度。即便不如此,他也没有太多制衡赵禹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