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能给李泽这个借口。
河东拿得出来支应一支数万大军作战的粮饷吗?
当然拿得出。
问题是,这些东西,并不在河东各州刺史手中,而在那些豪门大户手中。
不像秦诏的左骁卫,在合并了李浩的五千部众之后,仍然只有三万人,李存忠统带的左武卫在上报朝廷的时候,就是满编的四万人。
但实际上,是不止四万人的。
这一点,韩琦很清楚。
因为在核查各卫兵员的本来就是韩琦亲自做的,对于各卫兵马的具体数字,他是心中最为精楚的一个。
户部对于军队粮饷的拨发是严格控制的,四万人的军饷,就是四万人,绝不会多发一个人的。而现在河东各州负责财赋方面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由朝廷户部派出去的,想要在地方财政之上挖窟窿是万万行不通的。而克扣那四万人的军饷来支应一部分多出来的那些军队的饷银,也是万万不敢的。
如果让士兵知晓了这一切,只怕军心立刻就要不稳了。
所以多出来的这些士兵的粮饷,一向是由河东各地的那些大户来买单的,当然,作为回报,这些大户也多有子弟在这些部队之中任职。
现在,又要他们拿出大笔的钱粮来支应本次作战,他们肯吗?
这可真不是一笔小数目。
韩琦现在真是愁肠百结。
“李德,你们哪里有问题吗?”在韩琦复杂的眼光之中,李泽转头又看向李德。
新婚没多少天的李德容光焕发,满脸都是喜气,听到李泽的问话,当下便笑道:“公子,当然没有问题。朔州足以支应我们三万大军的一年作战之需,许子远在民政方面的才能异常突出,治理地方着有成效。从去年开始,朝廷对朔州订下的赋税标准便极低,这样的状态之下,我们还不能积存一点儿家底的话,那也太对不起公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