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所谓的就事论事。
这一点,也是陆四十分欣赏刘暴所在。
最后,双方不约而同的都做出了“妥协”。
刘暴同意由陆四推举府州县主官人选,陆四则同意选用前明官绅有能者居官。
扬州府尹人选由陆四提名的前明进士郑元勋出任,而刘暴看好的谭文道则出任淮扬通会司左参政,协助刘暴构架淮扬民政事务。
因为淮安正在被明军包围,刘暴的淮扬通会司只能暂设在扬州。
其余淮军已经控制的州县官员中,原高邮知州何川留任大顺高邮州牧,原明淮安山阳知县鲁吉英出任江都县令,原高邮通判赵文出任宝应县令,原明扬州同知蒋文义出任仪真县令,原明泰州知州郭绪文留任泰州牧,原明清江司主事宋庆出任盐城县令。
又因兴化尚在坚守,泰州所辖如皋未附,淮军尚未攻占通州,所以这些未附州县主官暂且不议。
陆四又举程霖为淮安防御使,夏大军为扬州防御使,谢金生为通州防御使,沈大富为盐城都尉、陆广远为宝应都尉,蒋魁为高邮都尉,孙武进为扬州都尉,左潘安为仪真都尉,宋五为江都都尉,徐和尚为兴化都尉……
这些武职都是挂名,并不实际出任。
陆四原以为刘暴还会让淮军执行顺军制,但刘暴却没有提,反而说了一件事,就是他想去淮安劝降黄得功。
第一百五十七章 宁死不降顺
这到底是人心所向,还是追随李自成的大顺官员们由于形势的大好,从而有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不计个人生死,一心为国了?
又或者说这位刘通会是眼见明朝败亡已成定局,遂想“投机”一把,妄图以一人之力为大顺平定江淮,从而搏个恩荫子孙,与国休戚?
陆四不知道,因为他真的不太了解刘暴这个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刘暴如果真去劝降黄得功,那么他就将成为永昌元年为大顺“光荣”的第一位地方重臣。
历史告诉陆四,“黄闯子”黄得功是明朝的忠臣,为明朝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哪怕四镇实质降了三镇,哪怕他部下的将领们也大多降清,他仍是执意战斗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