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页

即便全部日以继日的赶造燧发枪,一年也就能造出一千杆来。

除非寻找更多的工匠,不然仅靠这个速度要想全部在明军中实现列装难度实在太大。

至于火炮由于需求量没有那么大,反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看来赶制出来的这些燧发枪也只能暂时给精锐列装了,要想反推清占区还需要充分的时间。

不过这也算开了个好头,接下来发展怎么样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却说佛朗西斯科告退后,朱由榔便召见了文安之、李定国,询问他们关于下一步明军该如何行事的意见。

文安之作为久居川东的督师,看法是应该利用这得来不易的胜利积极发展农事、经济,训练军队,尽可能的缩小与清军的差距。而不应该操之过急,大举用兵。

李定国和文安之的看法差不多,只不过他觉得在对内求稳为主的情况下,可以试探性的进行一些局部扩张。

单纯的防守姿态容易让将士们产生怠战厌战情绪,长此以往是十分不利的。

再者明军也需要时刻对清军时表现出强硬的姿态,使清军对明军的行动有所忌惮。

只要这种恐惧明军的心态在清军阵中存在,那么不管清军的将领换成谁,都不会在对明军的作战中取得优势。

“要想养更多的兵,仅靠云川之地是不是不太够?”

在军事问题上朱由榔是绝对的外行,不过有一点他很清楚,以大明现在的地盘养活十几万大军已经是极限。即便再招募更多的兵员,以现有的承载力已经是不够了。

既然文安之和李定国一致认为现在不宜大举用兵反攻,那么可不可以把视野往探探?

“陛下所言极是。”

李定国沉声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