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穿哈哈一笑,重新换过问话方式:“听说你也带领一支百人队,这次你打算怎么干?”
李彦摇摇头,神色凝重:“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搜捕过马贼,一向以来,我总是仗着马快欺负那些盗贼,可是我知道我的马术并不出色,跟真正的北地好手相比,差的老远了。
我听说京东西路也有不少好手,我若认为自己胜过所有的京东西路好汉,那就是井中之蛙的浅薄。而梁山好汉把京东西路打了个遍,多少知名好汉栽到他们的手上——我不认为自己比京东西路的好汉强多少,所以,此次出战,胜负真的难料。”
时穿哈哈一笑:“据说宋江投奔梁山匪的时候,有个道士给他算了一个命,说他是‘因水而兴,因水而亡,得水而昌,往水而败’——我是不相信这种江湖骗钱伎俩,但宋江投奔梁山泊后,得以带队纵横京东西路,可不是‘遇水而兴’,这次他来到海州城,海州海州,难道宋江不会‘遇水而亡’。”
李彦腰抖得直了起来,他眼睛亮得像灯泡,喃喃的说:“《海捕文书》上,宋江悬赏三千贯。”
时穿补充一句:“杨志、李进义也悬赏同样的金额。”
第367章 武装游行式的“硬探”
真实的历史上,梁山泊排行第二位的权势人物是都指挥使李进义,杨志仅次于孙立、派名第三。其中,青面兽杨志原是十二指挥使的头领,但因为耽误了十二指挥使图谋消罪的努力,最后被孙立挽救了,所以自甘居于孙立之下成为第三统领——而所谓军师吴用成为第三人物,那都是读书人编出来的。读书人编小说嘛,当然要把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写的比较受人尊重。这样写出来的书,也比较受读书人追捧。
不过,反映到海捕文书上,杨志作为十二指挥使首领,他是需要为十二指挥使从匪承担主要责任的,所以他的赏格与宋江、李进义相等。
仅仅梁山泊三位大统领的赏格,就接近一万贯,难怪大将们表现很踊跃——这一仗打下来,猎捕到其中一位首领的头颅,那这辈子就衣食无忧了。谁在意其中的军师吴用——眼屎一样的人物,脑袋不值钱。
李彦听了时穿报上来的账目,闭眼憧憬一下未来,小心翼翼的开口问:“你觉得,这次张大尹……噢,张招讨能成功吗?”
万贯家财虽耀眼,可也得有命花,不是吗?梁山好汉纵横山东,多少大将折在他们手里,如果这是一场无把握之战……能当大将的都不是一根筋人物,也得衡量一下自己的实力,才决定是否参与。
张叔夜这次来海州,所任职位是淮南东路招讨使,这个官职是“路”一级的官衔。但宋代一个官员可以身兼多职,张叔夜本身又是青州知州,这个职位如今他还兼着,所以称呼他为“大尹”也对,称呼他为招讨使也不错。毕竟他曾经是海州大尹,所以人们叫大尹似乎更顺口——但这中间有一个行政级别问题,招讨使行政级别高,如此称呼怕张叔夜不高兴,所以李彦换称呼换得很快,事后的表情,似乎很为自己的失误而懊悔。
这都是小节了,时穿最不喜欢李彦这付媚上嘴脸,一个官员称呼,至于这么小心吗?明明是沙场厮杀汉,粗鲁才是你的本色,装什么读书人的酸腐。他不以为然的撇撇嘴,回答:“我不知道梁山水寇为什么离开太行山,钻进了骆马湖里,这次又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又离开骆马湖,向海洲方向移动——前两个地方,明明是最好的隐身地,怎么他们每次都习惯于抛弃自己的根基,去新环境里打拼……”
时穿的话嘎然而止,他抬起头来望向门外,李彦正在纳闷,却见墨芍端着几样果盘过来……李彦立刻暗自竖起大拇指,同时心中微微有点沮丧:果然是海州第一的大将,外面有个风吹草动,立刻就能察觉……啊,我这是怎么了,难道两三年舒适生活,是我的警觉性彻底丧失?怎么时穿能提前发觉外面的脚步声,我却一点没觉察?……难道,我跟他的差距如此明显?
墨芍殷勤的在桌上布设果盘茶点,等转到时穿身边时,她弯下腰,用胸膛轻轻一蹭时穿,低声问候一句:“哥哥还好吧,这次出去没累着你吧,十一娘在沭阳可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