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随着这些年独龙村和犀儿村下方的公路渐渐修好, 村里与外界的往来不再那么艰难。山货容易往县城里卖了,县城里的东西也容易拿到山上来了,独龙村与犀儿村里时不时还会来些城里的游客。

此时还不像后世, 人们把“原生态”挂在嘴上,爬山必去农家乐。这时候的华国人大多还处于慕洋慕城的状态里, 觉得衣食住行都往西方人的方向、都往城市风格的方向上靠才叫上流、才叫时尚。

能来独龙村、犀儿村这种地方的游客,又往往是已经习惯了城市的浮华、并对此感到乏味,想要看些野性、自然的东西的人。能在这时代做到这一点的人,不说非富即贵,但至少是不差钱的。

独龙村和犀儿村半年、一载都遇不上这样的游客,但遇上一次,就像是等来了神仙。这些游客给钱大方,还不挑剔。从村子里的家常饭菜,到陈菊做的拼布布艺,山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能让这些人大惊小怪,并为之付钱。

独龙村、犀儿村肉眼可见的因为山下的公路而富裕了起来。遗憾的是,物质上的富裕并不能立刻让山民们的精神上也富裕起来。重男轻女的思想刻在骨血里,村民们依旧认为女儿是赔钱货,照样不愿意为赔钱货花钱,让赔钱货去县里的学校上学。

秋秀玲偶尔也会感到绝望。

她以前以为独龙村、犀儿村的山民们是因为承受不起多个孩子上学的学费,这才紧着儿子。

看到独龙村、犀儿村的山民们开始家有余粮,这思想与作法却仍是毫无长进,秋秀玲只觉得一块大石压在了自己胸口上。

来时的满头黑发这会儿已经能看到缕缕银霜,秋秀玲一天也不知道要叹多少次气。

“老师,您怎么又叹气了?”

放学后,叶棠来到了教师办公室,她一眼就看见秋秀玲按着太阳穴叹气。

“春燕!”

见到叶棠,秋秀玲脸色好了许多。

她笑了起来,说:“我之前也说过,放学了你不用等我,你可以先回家的。”

“我来就是想告诉您今天我得晚点儿回去。”

闹过退学之后,赵红花学习的信念更坚定了。她每天比叶棠起得还要早,就为了能叫叶棠起床,和叶棠一起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