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洲南部,竹山中流出的激水,以及盛产紫螺的檀水奔流而来,注入了清澈的山湾之中。
晴空万里下,平稳的海风拂过山湾,带起潮汐一遍遍地冲刷着山湾中的白沙海滩。海天下海鸥飞翔,海港之中的点点白帆,与天上白云遥相呼应。
一艘正中桅杆上挂着九幽国彼岸花旗帜,装备着八门毒火神炮的海沧船,缓缓驶入了沉鳞竞跃的山湾之中。
这艘战船按山湾中士兵们的指挥,在来往船只间穿梭前进,驶进了港口里靠岸停下,缓缓放下了舢板。
甲板上没有下来一兵一卒,只有在岸上等候已久的林聪,才见舢板放了下来,即刻独自一鬼登上了这艘战船。
来到甲板上,就有船上的一个甲长走了过来,带着他朝着船舱中大步走去。(九幽国水师战舰上,每十二甲士兵编为一哨,每名甲长管着水师鬼兵十二名,每甲鬼兵都各司其职。)
林聪一言不发地跟着甲长,来到了船舱深处一间船舱前。甲长随之离去,守在门口的卫兵推开了舱门,请林聪进去。
林聪抬脚迈入舱中,就见萧石竹正坐在深处那案面平整,且案足宽大的奏案后。
立在奏案两边的青铜灯柱,随着微微摇晃的船体,缓缓地左右微微晃动了几下。
舱门缓缓关上时,林聪已迈步走到了奏案前,一整身上衣袍后,对萧石竹作揖行了一礼。
“好久不见了林聪。”萧石竹让林聪在他下方坐定后寒暄起来,同时把林聪上下一阵打量后,又缓缓道:“待在青木郡有没有觉得烦了?”。
“倒是没有,青木郡挺好的,雨量充沛阴气充裕,住着还是挺舒服的。”林聪笑笑回答到:。
“那就好,你可能还得在青木郡中多待一顿时间,而且我有个密令给你。”萧石竹点头间说着此话,缓缓站起身来,绕过了书案走到了一旁,站到了挂在舱壁上的冥界十洲地舆全图前。
“我记得有数百的玄教教徒,都还蛰伏在大羿的扶桑国中是吗?”萧石竹对身后的林聪招了招手,目光始终盯着地图上,唯一东夷洲以东地区的扶桑国。
林聪走了过来,站到了他的身边后,朝着他目光所及之处望了过去。
“是的,我记得当初也是主公批的密令,让这数百玄教教徒潜入扶桑国,只蛰伏不启用。”林聪目光在地图上一阵打转后,点头说到:“他们都是过世的吾丘大人,和如今的胡回大人亲手训练出来的,极其忠诚也很专业。”。
顿了顿声,林聪转头看向了萧石竹,狐疑地问到:“难道主公要启用他们?”。
“对。”萧石竹没有迟疑地把头重重一点,收回目光之时转身过去,再次缓步走到了奏案后坐下后,继而道:“是时候启用他们了。”。
“给你的密令,就是暗中指挥这些玄教成员,暗中挑起扶桑鬼民与屡天的仇恨。让大羿和扶桑鬼民们相继反水,反了屡天和酆都军。”话说到此,注视着林聪的萧石竹微微翘起了嘴角,狡黠一笑。
守在宫门前的禁军,上下打量着龚明义一番后,伸手接过了圣旨展开细看几遍,随之把圣旨快速卷起,交还给了龚明义后,目光下移落在了龚明义腰间挂着的那柄剑身甚长,看上去略有沉重的服剑上:“交出佩剑,宫奴会带你进宫的。”。
那个禁军说着此话时,已经有军士转身入宫通报去了。
龚明义把手中圣旨收入袖里,一言不发地取下腰间服剑后,双手捧着递给了那个禁军。
禁军接过服剑,顿觉入手一沉。他一手紧握剑柄,另一手握住剑鞘中段后,缓缓抽出服剑。
寒光一闪后,长剑出鞘两寸左右,露出了中间印有宽凹槽,在阴日之光照耀下寒芒闪烁的剑身。
随之那禁军把长剑再次入鞘后,交给了身边的军士:“我们会为你好好保管,出宫后再交还于你。”。
龚明义默不作声地把头一点,继而站在宫门前,静静地等候着。
半晌后,一个身着两肩处绣有鬼雾图纹的葵花胸背团领衫的宫奴,跟着离去许久后的禁军折返,站到了龚明义的对面。
“跟我来。”这个宫奴认出了来鬼正是龚明义后,带着他往宫中缓步走去。
又来到了熟悉的六天神鬼宫中,看着高大的宫墙,粗壮的金柱和那些巍峨壮观的殿堂,精美的楼阁亭台,龚明义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深邃、紧凑的殿堂和精美绝伦的阁楼,威武雄壮的石雕与高大厚重的宫墙,汉白玉石的高台与地上的金砖,都在默默地诉说着龚明义过去在此地承受的屈辱。
正是在这深宫之中,在这些金碧辉煌之下,他被迫失去了自己的男根,体魄不但从此变得残疾,就连男鬼能做的事他也有不少做不了了,只剩下悲苦耻辱和心灵上的扭曲。
再次步入宫中,心里除了屈辱感外再无其他。
只是龚明义至始至终都把屈辱感使劲地压制在了心底,脸上一直洋溢着自然的微笑。
“总有一天,天下和这些金碧辉煌的宫殿都会是我的。”暗中说了此话后,龚明义继续保持着微笑,随着那个宫奴朝着六天神鬼宫东面而去。
走了半晌,他们来到东面一处人工挖掘的湖边。但见宽有数百丈的湖有着粼粼的湖水和蜿蜒的堤式,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一块块形状各异的怪石置于湖中,伸出湖面的上端尽数遍布着大小石洞无数。
阴风滚滚而来,拂过湖面时那些怪石,便会有阵阵号泣之声在湖上响起,不绝于耳。如惨死鬼的哭哭啼啼,凄凄惨惨。
正中处不到百丈的湖心岛上,建有一座直径三十三丈的圆形台基,为上下两层,汉白玉石凭栏围绕四周。正中处耸立着一座四出轩式的三层楼阁,重檐上的琉璃瓦,在阴日之光下熠熠生辉。
彩画各类团的斗拱和雕刻着鬼车鸟的飞檐上,垂下道道白底幢幡,在湖风中摇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