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上画了一个牛不像牛,马不像马的图像出来。
他又让杨仪过来一观,后者看了半响,只见图中所画之物: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杨仪观后,顿时大惊,“丞相,此为何物?”
诸葛亮道:“此乃木牛,运粮的工具,能翻山越岭,大大减轻人的运输压力,却是我一时得来的灵感,还需进一步完善。”
事后,诸葛亮经过几日的持续钻研,越发将木牛之术完善。
又研究出了另一款运粮工具,曰:“流马。”
北宋的陈师道有一段字记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可见木牛流马并不是所谓的无需人力的永动机,只是一改良版的有脚拖车而已。
但木牛流马却是针对蜀地难行的崎岖道路涉及出来的,自然大大的方便了粮草的运输。
如此半个月后,诸葛亮集中所有汉中工匠,秘密赶制了一批木牛流马,交由杨仪亲自负责,押运最近一批的粮草。
杨仪自领了一千军士,驾着木牛流马,自剑阁直抵祁山大寨,往来搬运粮草,供给蜀兵之用。
过了剑阁后,正好遇到有魏军骑兵前来截粮。
杨仪令人将粮草停在路中间,又将木牛流马脖子下的按钮掰了一下后,那木牛流马便停在原地,一动不动。
不一会,魏军骑兵杀到。
那领军之将也是第一次见到此物。
之前远远见到,蜀军士卒推着这古怪之物前行,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行动极快。